潘國森
香港地區在未被英殖民侵掠者佔領之前,隸屬廣州府新安縣。清代廣州府共轄十四縣,有一口訣:「南番順東香,清水化城(成)龍,三新一支花。」即南海、番禺、順德、東莞、香山、清遠、三水、從化、增城、龍門、新會、新寧、新安、花縣。民國初年,因河南省亦有新安縣,於是廣東的新安更名為寶安,而香山縣則因為出了民國偉人孫文(世稱孫中山)而更名中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地方政制屢有變遷,寶安亦變成深圳市轄下的一個區。
現時一般人理解的「粵語」或「廣東話」實為廣州話或廣府話。說是廣州話,是因為這門差不多等於粵方言區「普通話」的方言,以廣州舊城區西關一帶的口音為正宗。說是廣府話,是因為通行於整個廣州府。中國廣土眾民,一地有一地的方言鄉音。方言區之中,各縣各鄉的字音語法都有差異。以我們廣州府為例,其實各縣的方言都有開闔。
筆者在香港出生,小時候仍有接觸到操帶有不同縣份鄉音廣府話的長者。後來教育普及,廣州話(或所謂廣府話)就成了香港地區這九成以上華人的「母語」。到了今天,原籍潮州或長江流域或以北如山東、上海「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大都不會原籍的母語。
筆者求學時期,學校清一色以廣府話授課,聽兄姊說老師中還有些講粵語時帶有鄉音。余生也晚,從未遇過。那時學廣府話都沒有借用外國的拼音方法。到了筆者成年之後,忽然有人強推香港華裔粵籍小孩學母語時也用音標,還要考核學生見字寫音標,真不知人間何世!
民國時代有國語運動,解放之後則有「推普」(推廣普通話)。以前的國語或今時的普通話大同小異,是一種人為制定的方言,以北京話為藍本,但又不完全等同「京片子」。「推普」要用統一音標,這有實際需要,因為全國漢語方言差異很多,有統一標準可以方便推廣。現時普通話有陰陽上去四聲,用了漢語拼音之外,還要加些符號。陰平聲在字母上加一小橫劃(ā)、陽平聲加一小撇(á)、上聲加一形似英文字母「V」的小符(ǎ)、去聲則加一小點(à)。這在用筆手寫時很容易操作,但是書籍出版和中文電腦打字就帶來許多麻煩!
至於粵語的音標,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亂成一團。好在現時香港地區以香港語言學會編訂的方案較為通行,不必在英文字母上加點加劃,在音標後面加數字便是。由「1」至「6」分別代表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可是陰入、中入和陽入分別用1、3、6,造成重疊。結果有人自修時錯誤地將同標作「1」的陰平和陰入兩聲當成一樣,然後陰去與中入、陽去與陽入也各自當成一樣。其陰平聲和陰入聲只是「調值」相同,韻尾卻不一樣。偶然在網上遇到自學錯了的朋友,真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呢!
筆者的折衷辦法,是用舊法以7、8、9標陰入、中入、陽入。這樣就不怕讀者誤會了。
香港語言學會的粵拼方案有其方便易用的好處,不過囿於過分重視標示「調值」。這樣的安排讓研究語音學的學者滿意,但是普通用家卻有自學出毛病的風險,便導致有少數朋友因誤會而學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