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內地過去十多年變化之大,可以從城市的面貌、建築、經濟和生活條件等外在因素顯現,但當中的人,才是定義一個國家最核心的推手。在紀錄片《貳拾》中,談及八十後、九十後年輕人的熱話彷彿才剛過去,漸漸社會的焦點已經挪到零零後。這股青春的後浪似乎比上幾個年代的青年來得更澎湃,他們凝聚的能量似乎迫不及待要在大眾面前施展,他們這種特性無疑給社會帶來一種衝擊,給八十後的前輩帶來了一絲絲的危機感。 文:陳苡楠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年度香港國際影視展帶來了其中一部中國內地製作的紀錄片《貳拾》,焦點落在一群今年剛好滿20歲的年輕人身上,他們出生於內地的中產階級、家庭教育較寬鬆的環境中,大學被送到西方國家學習。而本次的受訪者都在美國學藝術,回國期間一同舉辦了一場展覽,展示了他們在時尚和藝術領域上的一點小成就。《貳拾》的製片人李俊當時因為朋友的邀請,除了答應出席以外,更帶領拍攝團隊將這些生於2000年、剛踏入20歲的學生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用鏡頭記錄下來。「在內地很多人的20、30、40歲都平凡地過了,但是這群零零後的人非常着重儀式感,總是要在一個節點給自己一個交代。」各有抱負、既有西方自由的表達,也有東方人的智慧的這一群零零後學生讓李俊看見與自己20歲迥然不同的差異,讓她感到吸引,同時對背後的原因有更多的思索。
面對抉擇興趣愛好行先
作為八十後的李俊,無論在工作單位還是在社會上都會聽見別人對九十後的批判,然而時間一晃,當零零後也準備踏上社會的台階的時候,她實實在在接觸到一群零零後出生的年輕人,並且有深刻的體會,製作《貳拾》也正正能夠給觀眾打開一番新的景象。「內地七十後、八十後或者九十後的人在面對前路時,都會做出『務實』的抉擇。相反,我發現零零後這一代的首選往往是自己的興趣愛好。」
《貳拾》的導演董凱蘭和製片人李俊都在拍攝過程中,感受到零零後的年輕人散發着一種陽光的氣息與正面的能量,懂得鋪排屬於自己的未來,與新聞報道中對他們的印象與形容並不太一致。「他們大多都很有禮貌,也多才多藝。」與零零後的人交流過後,董凱蘭憶述。對於時代給人帶來的差異,李俊和董凱蘭都認為過去六十後和七十後的中國人大多都經歷過國家大事件以及一些苦難,反觀,零零後普遍都在穩定的經濟基礎下成長,很多人能夠選擇出國求學,所以他們對於人生的追求和價值觀都顯得更不一樣。
零零後成為九十後動力
《貳拾》的展覽中其中兩個年輕人對世界的關注讓董凱蘭感到驚訝,兩個同樣學環境保護的學生,一個將環保意識融入到服裝設計當中,另一個則用攝影的方式希望世界對尼泊爾或者貧窮地區的兒童有更多的關愛。「拍攝過程中,他們除了給我反思、增加了我對他們的好奇心以外,也給了我一點點的危機感。」九十後的董凱蘭,讀完碩士沒有多久開始工作,眼見零零後已經展開了人生在社會上的目標,她站在拍攝的角度,並作為一個觀察者,零零後確實給了她一股衝擊,讓她有了更正面、更積極的影響。
除此以外,她認為要是將這一群年輕人的力量集合起來,無論是環保還是關愛邊緣社群方面也好,未來要是交到他們的手中,董凱蘭相信必定會讓人充滿期待。「如果不想被這些後浪所威脅的話,我們只能不停學習,努力跟他們追平,跟他們共同生活在這個時代上。」董凱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