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本地人土炮貨 砌手環助隔離

2020-09-30
■ 第一代電子手環。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第一代電子手環。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疫情下配合家居檢疫的電子手環應運而生,否則香港根本沒有足夠地方安置海量的隔離人士。首隻電子手環,在團隊捐窿捐罅下終找齊原材料,並由幾名具博士、碩士學歷的團隊成員夾手夾腳砌出來,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行政總裁黃廣揚笑言:「當時幫手砌機的成員有20%具博士學歷、40%具碩士學歷,可能是全球最高學歷的組裝團隊。」他續說,第一代手環用上工業用外殼、鴨寮街找來的鋼線,以及由生產力促進局3D打印的「耳仔」。

現時電子手環已累計有逾50萬名入境人士使用,資科辦每天會就系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數據分析,亦會透過視像電話突擊檢查,至今每月平均向壎芵p及警方轉介數十宗懷疑檢疫人士離開指定處所的個案。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林偉喬憶述今年年初四早上,雖然當時疫情並不算太嚴重,但已構思家居隔離安排,「我記得『沙士』時是派警員到隔離者的居所樓下看守,但今次疫情涉及的人數太多,很難再用這方法,故那天早上即時找黃廣揚商討合作。」

遇內地停工 材料靠熟人

黃廣揚表示,團隊懂得設計,但零件卻面對極大問題,因為當時絕大部分內地工廠因春節而停工,尚幸本身與香港理工大學一名教授有合作關係,便即時透過對方找來副校長「開倉」取材料,再到深水儺n寮街找其他材料「砌機」,他笑言:「當時要叫相熟的店舖『唔好過年』。」

當時雖然是「急就章」,但黃廣揚表示製作過程絕對認真,「既防跌、防水、防震,也要無線電聯絡得到,我們最終在8天內成功生產500隻,其後由於有些廠商重開,首月總共生產3,000隻。」他坦言,該款手環的每隻成本需數百元。

第一代的電子手環同時配合一部用以配對的智能手機供隔離者使用,每次用完後回收,後來於3月特區政府要求所有從歐美入境者均要接受強制隔離,手環需求大增,便推出改良版手環,林偉喬憶述:「我們試行電子手環加初創公司的程式,成為現時最常使用的一次性白色手環。」

他表示,由於當時預計最高峰可能每天多達1萬人接受隔離,故曾短暫同時使用只有QR Code而沒有電子感應的藍色手環,亦即當時網民不時發現隔離者出走時手上所佩戴的該款手環。林偉喬承認,有關情況絕對非理想,但投訴及舉報機制彌補不足,可發揮全民抗疫的效果。

量產成本降 多地來取經

林偉喬表示,自3月底大量工廠重開,白色手環大量投產,成本更由起初100元降至現時約35元一條,運作理想,全球超過10個國家或地區都向特區政府取經,包括韓國、百慕達、土耳其、巴林及阿聯酋等。

助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敬文指出,該款手環使用由初創公司研發的地理圍欄技術,比GPS好,不用知道隔離者身處的位置,系統也能探測出其四周範圍的訊號有否異樣,從而推斷隔離者是否離開指定隔離處所,若有懷疑會即時響號。

他續說,初頭入境人士要自行填寫資料,部分可能填得不清楚,肉眼難辨其手機號碼,便收不到短訊,情況並不理想,後來有了電子「健康及檢疫資訊申報」便更方便,又是科技助抗疫的一個例子。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