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港科才要抓機遇 解決「卡脖子」技術

2020-11-01
■陳清泉 資料圖片■陳清泉 資料圖片

陳清泉院士談中央再挺港建國際科創中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十四五」時期,中央將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陳清泉就此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十四五」規劃明確了中國的發展藍圖,香港科技工作者要「明道、乘勢、奔騰」,抓住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機遇。他相信,香港具有特殊優勢,將在助力國家解決「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談及五中全會公報及「十四五」規劃,陳清泉表示,香港科技工作者和青年群體應該看到,中華民族振興的趨勢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的,「我們備受鼓舞,最重要就是要抓住大趨勢給予的機會」。他表示,香港曾經失去過機遇,如今應當將香港社會的長期繁榮穩定發展,與五中全會的精神結合起來。

與深圳優勢互補 促銜接機制落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是現在給香港最大的機遇。」陳清泉說,香港要建設國際科創中心,需要四個要素,分別是要有優質的名牌大學進行基礎研究,再有強大的研發中心將研究轉化為技術,還要有大型高新科技企業將技術實踐應用轉化為產品,再要有健全的金融資本力量將其推向市場。「但是,這四大要素中,香港只有名牌大學和金融」,陳清泉坦言,香港若作為科創中心,其產業鏈是不夠健全的,缺乏產業鏈的中下游。這一情況,正與擁有較大研發中心、大型高科技企業的深圳形成強烈互補優勢。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優勢如何互補,機制如何銜接、落地,是最大問題。」陳清泉說,建設科創中心,在兩地政府之間,各個職能部門,各個司局,各專業學術團體,各院校,各相應商會等,都要做好對接。同時,互補優勢對接之後,應當形成政策條例法規,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兩地專業資格和牌照互認等,都要有對接細則出台。

港細化優才計劃 可助攬世界人才

2018年5月,陳清泉牽頭23位在港兩院院士表達香港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和發展創新科技熱情,獲得習近平主席批示後,內地科研經費過河到香港,香港科技工作者申報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得到很快解決。近期,生物樣本過境等問題亦即將解決,這些都有效推進了兩地科技工作者的緊密合作。陳清泉表示,這些都極大鼓舞了香港科研工作者,他本人亦在2017年建立了國際院士科創中心,為科技與政策、企業、市場、金融的融合提供平台。

「十四五」期間,中國科學界聚焦攻關「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陳清泉表示,「卡脖子」技術往往是原創性、原始性的發現,是找出自然界的基本規律。發現比發明重要得多,一個發現可以產生很多發明,但之前我們往往更重視發明,如今要鼓勵發現,要有創新的精神指引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創新方面,「一國兩制」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國家重大項目上,中央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原創性發現的項目上,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化環境凝聚世界頂尖人才。

陳清泉建議,香港應該更加細化優才計劃的實施,可以在引進人才上與中央政府以及廣東省等地方政府進行溝通協調,將引進計劃做得更細緻更有針對性,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給予人才更加寬鬆自由的科研學術環境,吸引更加多頂尖的人才來到香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