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教育動靜】正視疫情下學童「學力流失」衍生的問題

2021-01-06

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新冠疫情肆虐近一年,各行各業經歷前所未見的影響,當中, 教育界更是首當其衝,老師變主播、YouTube、學界網紅,教學模式被迫重新定義。一年以來,中小學及幼稚園已三度停止面授課堂,粗略計算香港學生一年內已有近8個月的時間不在校園學習,加上香港疫情反覆,陷入「輪迴」狀態,看來「在家學習」還要持續好一段時間。

疫情下停課是世界的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前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有兩成學生因為新冠疫情而無法上學,近3.63億的學生受影響,25%的高等教育學生要停課。停課的影響不止於教學模式,停課愈久,對基層家庭的學生愈是不利,教育資源不均長遠將加劇社經鴻溝。

筆者嘗試以學界常提及的「暑期學力流失」(Summer Learning Loss) ,從而量化疫情停課對基層學生的影響。研究指出,學童過完約兩個月的暑假後,相較於放暑假前的學力會減退至少1個月以上,是為「暑期學力流失」。按此推算「疫情學力流失」(Covid Learning Loss),教育局於2020年1月宣布停課,大部分學校來不及反應,基本上「停課又停學」,至5月份才正式復課,加上其後兩次停課,粗略估計,單是2020年,全港學生已有近5個月的學力流失。

更重要的是,研究數字顯示,低社經地位學童的學力流失,遠超過中產和高社經地位的學童。據麥肯錫上月發布的研究估計,疫情下低社經地位學童的學力流失較其他學生高出50%,加劇教育資源不均,更預料會因此加劇貧富懸殊,是強化社會不公的現象 。

除了學力流失,停課亦增加了基層家庭的壓力。上星期灣仔發生倫常慘案,母親於家中教導長子功課時,突然情緒失控,企圖以頸巾勒斃兒子不果,再反鎖房內自縊。據了解,三名子女突然面對停課,母親數月前轉任全職家庭主婦,父親生意臨經濟困境,造成多重壓力,結果情緒爆煲,事件對兒子的心理影響更是不堪設想。病毒「殺人」,情緒也會奪命﹗

臨床心理學家的朋友表示,疫情下青少年的求助個案顯著增加,很多個案的家居環境根本不能學習,進度跟不上卻又求助無門,面對公開考試壓力倍增,家庭同時面對餬口問題,出現嚴重憂鬱、焦慮、有自殺傾向的個案明顯出現。要避免同類倫常案,政府必須主動介入,盡快處理。

早前有本地媒體建議香港政府參考中央政府做法,那就是,國務院早於2020年3月公布的政策,要求教育部門與電信企業合作,解決貧困家庭學童上網問題,主動承擔統籌的角色,安排企業、民間組織及相關政府部門,確保基層學生在疫情期間也不會耽誤學習。香港政府必須明白,除了金錢以及硬件上的支援以外,基層家庭更需要及時和「落地」的援助,解決方法要跳出框框,擺脫派錢思維。比如建立一個網上平台,安排正停擺而又具質素的補習老師,以網上1對1形式為有需要學生免費補課及跟進學習進度,補習老師的費用由教育局支付,藉此減少疫情學力流失,以及貧窮家庭的學童於長期停課期間,再被社會邊緣化的悲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