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古經今品】私利人所共求 君子取之有道

2021-01-18

殷海光在《人生的意義》中指出:「古時有人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餓死首陽之山,義不食周粟』。這是認為生物需要不及道德價值之重要。尤其宋明理學家就是如此的。他們的想法高得很,但也空得很的。」殷氏在該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四層說」,四層由低至高為: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物文化層、價值層。

這個由低至高的排列,並不是說較低的便較不重要,該受輕視甚至受指責,而是說較低的較基本,要先求滿足,在低層的需要滿足後,一步一步地追求更高的層次,直至道德、價值、理想的實現為止,這才是合情合理的人生道路。與此相類,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由此觀之,追求私利實屬人之常情。

或許有人會認為儒家重義輕利這一套,不適用於現代商業社會。現代商業社會建基於市場經濟,各人在市場中,只要不犯法,盡可追求其個人利益。而正是在自由貿易的市場中,人人都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推動荌禤a與世界的經濟發展。人人自利,反而對大家都有利。儒家不講私利,是否不可行呢?

其實儒家並非全然不講私利,孔子直言富貴是人人喜好的,貧賤是人人厭惡的,脫貧致富的欲望很正常,是人人心中所想所願,孔子本人也不例外。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像孔子這樣高學識、高品德、高名望的人,為了財富,也甘願去做執鞭這種低賤的工作,可見孔子其實也是追求財富的。不過,孔子主張君子求財須取之有道,即使在困苦急迫之時,也不可純粹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道德原則。這點其實與現代商業社會的價值觀並不矛盾。

近來不是愈來愈多人提倡企業道德與企業社會責任嗎?如何在「義」與「利」中取得平衡,是古今中外的社會都關注的問題,也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