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零八年初社會還為遏抑物價費煞思量,豈料一年後,本港物價已因金融海嘯「自動」放緩。物價雖然降低,但這並非健康的經濟現象,市民隨後面對的是裁員倒閉潮,收入下降,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擔心裁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悲觀、停滯、勒緊褲頭的心態,直接減少消費活動。由於市民對經濟前景趨向負面,消費意慾低,內需減少,造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這方面可從近期一些調查印證。
本港去年十二月的通脹率為4.6%,較前一個月回落1%,主要是食物和能源價格下降。由於市場消費意慾轉弱,政府發言人和一些經濟分析員預料,本港基本通脹率會進一步下降。內需減少所帶動的物價下降現象,意味本港經濟活動逐步萎縮。
通脹回落反映經濟萎縮
與此同時,民建聯在零八年十二月中旬進行了一項「市民對二零零九年展望」的問卷調查。調查中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港人對零九年的經濟期望明顯轉差;二是港人對香港政府能帶領香港渡過金融海嘯的信心不高,約六成半受訪者表示對政府只有少許信心。
經濟期望直接影響個人消費行為。民建聯在今年一月再進行了一項「市民新春消費」調查。其中重點:一是留港度歲的人比前增加,外遊消費意慾疲弱,大部分受訪市民的新春消費預算比前減少;二是受訪市民對香港經濟前景仍然悲觀,最多受訪者預期香港經濟於後年或以後才好轉,預期今年好轉者只有一成。
縱使近日港府已推出多項措施穩定金融體系,加強扶助中小企,配合中央挺港十四招加快粵港合作,但有關措施仍需時日才能見效,加上金融海嘯對經濟打擊仍然持續,前景仍未明朗,港人經濟信心疲弱,對港府能否帶領香港渡過當前難關,也普遍抱觀望甚或負面態度。另一方面,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前景不明,市民多採更審慎、可慳則慳的理財原則,減少消費。
中央政府一直強調「刺激內需」作為起動經濟的全局性對策。從上述調查可看出,香港經濟未來仍受內需減少而疲弱不前。內需並非三言兩言便可提高,它涉及複雜的經濟結構,但經濟總是圍繞「需求上升」作為發展動力,需求增加意味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故此,特區政府可貫徹中央政府的經濟思維和政策,鬆開市民銀根,向市民大眾中推出刺激內需措施。
減輕稅務措施 刺激消費
政府可研究推出減輕市民、企業的稅務和財務負擔措施,包括向市民退還零八至零九年度薪俸稅五成,以一萬五千元為上限;考慮向更多基層就業市民提供「交通費支援」,回應基層市民訴求;延長供樓利息扣稅享用期限,由十年延長至十五年;寬免全港差餉一年,以每季五千元為上限;退還上年度徵收的地租,以一萬二千元為上限;減免中小企與營商有關的各項公共服務收費,包括商業登記及各項牌照費、排污費等;政府又可提供更多職業培訓機會,並協助企業打進內地內銷市場,與市民及企業共渡時艱。
此外,政府可參考深水埗電腦節、維園工展會的成功經驗,推動全港十八區舉辦各具地區特色的消費節,以及跳蚤市場、名牌特賣場、特色美食街、酒吧街及平民大排檔等,刺激消費之餘,又可活化社區經濟。
上述調查中,市民對政府改善經濟多抱不信任態度,政府未來施政更須加緊留意,提高政治敏感度,在切合政府一直信守的審慎理財原則之餘,也須推出切合民意的措施,兩頭兼顧,做到強政勵治,而非只有「強政」或只有「勵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