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從美國捲起的金融海嘯,威力之巨大,先直撲歐洲各國把它們的經濟體系打爛。當各國還未正式啟動應變措施救市,其餘波又掩至新興市場,令人惶恐。這次經濟低潮,在美國被形容為自一九三零年代經濟大蕭條後最嚴重的重挫。在歐洲,則被指為二次大戰後最艱難的日子。在美國時間本星期二,新任美國財長蓋特納(Tim Geithner)宣佈新的銀行救助計劃,當中透過公共基金和私人投資基金合作,向銀行體系購入約5000億美元的不良資產,藉改善銀行的借貸能力,令銀行向私人企業「放水」,增加市場的融資能力。
美國消費萎縮 全球寒冬難過
如今是經濟寒冬,眾所周知;望經濟盡快復甦,則眾人所望。當然,市民明白經濟盛衰循環,有起有跌。但市民關心的問題是,今次的低谷將要持續多久?市民期盼美國、歐洲、澳洲,以至中國等大型經濟體系的政府,他們所提出的刺激經濟和救市計劃能產生協同和互補效應,使環球經濟能恢復過來。但市民要問的問題是,這些計劃要多久才能見效?
筆者預計,美國經濟在未來中期將陷入經濟衰退和蕭條之間的膠著狀態。過去靠消費需求推動美國本土甚或其他地區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基本上已完全消失。以往透過個人消費借貸來維持內需的日子將不復再。這場金融海嘯令美國民眾意識到節約消費的重要性,開始培養儲蓄和投資習慣。當美國的消費力減弱,美國本土和依賴輸出貨物到美國的國家,經濟前景當然驟暗。歐洲經濟就跟美國一樣,今年當然是「衰退年」。
至於亞洲地區,有經濟師預計日本將要面對二至三年的經濟衰退。對於內地,零八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年度經濟增長只得7%。此外,內地還要處理北部嚴重長期乾旱的問題——農產品失收,經濟當然不會絲毫無損。
香港是外向型經濟,港元跟美元掛鉤,港商與內地交易頻繁,使本地經濟深受外圍因素影響,尤其以美國和內地為重。今年,就算不是香港的「衰退年」,本地經濟也會表現呆濟。美國和內地兩大後盾受挫,香港經濟要復元,將會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和零三年沙士後更慢。筆者相信,我們的衰退或呆滯期,很可能有二至三年。
公帑應用作社會基建投資
幸而,我們還有不算失禮的財政盈餘。在08/09財政年度,截至去年十二月底,政府已有超過300億盈餘。雖說這是滯後數字,未能反映金融海嘯的影響,加上政府明年的財政赤字也應有700至800億元,但無論如何,今年政府最差的情況還該有近250至300億盈餘。若果結合政府在過去傾向低估收入的習慣,今年盈餘更有可能錄得500至600億。再加上,現時政府有超過4000億財政儲備,另有約6000億外匯基金累計盈餘。特區政府「腰纏萬億」,毋用如外國政府舉債救市。那財爺餘下的問題,就是如何運用智慧,把錢花得合宜。
本地的經濟呆滯期有二至三年,財爺的刺激經濟方案就要有足夠影響力,覆蓋這兩三年。因而,政府要有中長線目光,做些過去市民要求政府做,但政府指沒有資源做的項目,例如改善教育質素、公共醫療等,一來用公共開支刺激市道,二則可提升市民生活質素。資助長者身體檢查、全速推行小班教學,都是一舉兩得之選。當然,政府還可做些更基本的工作——改善社會基建,尤其及早強化長者醫療服務,為未來佔近四分一總人口的高齡人口作好準備,從而減輕未來醫療體系的負擔。
大地回春,可惜經濟寒流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消退。派糖無助解決經濟衰退呆滯的問題;退稅也不一定能刺激消費。只有把公帑用作社會基建投資,才令財政預算案在金融海嘯下變得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