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武 時事評論員
金融海嘯愈演愈烈,特首提到的兩大就業難關已迫在眉睫,市民都期望月底的財政預算案能夠推出大手筆的振經濟,保就業方案。然而,政府至今的措施卻流於瑣碎,給人不痛不癢的感覺,亦打擊市民對政府抗擊金融海嘯的信心。其實,政府在非常時期,更應解放思想,對於一些過去視為離經叛道,不可行的措施,亦不應一刀切抹殺,當中消費券建議,在台灣取得不錯效果,雖然本港與台灣經濟體系不同,未必能作準,但台灣的經驗正告訴特區政府應以開放的胸襟看待不同建議,派發消費券值得研究。
台灣經驗值得借鏡
自從消費券的建議拋出來後,正反意見紛陳,贊成者認為建議有助刺激消費,保中小企,以免結業裁員潮加劇,令經濟雪上加霜。但反對人士則指市民的消費主要視乎長期收入預期,派發消費券未必能刺激消費,因市民預期未來經濟不景,傾向減少消費,派發消費券只會令市民減少原來開支,而改以消費券支付,經濟乘數效應有限。更重要的是消費券行政費高昂,防偽、回收等問題不易解決,所以認為建議得不償失。
但是,台灣的經驗卻證明了消費券的成效,台灣派發七百多元港幣消費券,共花費了近200億港元,台當局原來預期可帶動0.64%的經濟增長率,但推出之後市場反應熱烈,商家紛紛配合,將消費券的效應不斷擴大,有分析認為經濟增長率可望提升到1%,效果遠超預期,亦大大鼓舞了消費市場氣氛,各商戶皆以消費券作招徠,並附加各種額外優惠,將市民的消費力進一步發揮出來。由於台灣經驗取得了良好效果,內地商務部亦公開表示全國可以推行派消費券的刺激經濟方案,由地方政府因應條件推行,對象主要是弱勢社群和低收入階層。「歐元之父」、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蒙代爾,更建議中國向每人派發800元(共1萬億元)消費券,刺激內需。
政府板斧不多 消費券值得研究
台灣派發消費券當然亦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行政困難,但台當局最終成功推出消費券,運作暢順,說明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只要前期準備周詳,不會影響政策實施。同時,台灣的經驗亦說明:一般市民的消費固然受到長期收入影響,但不可忽略政府的短期措施效用,因為華人儲蓄率一直較高,市民都是有錢,只是經濟低氣壓影響消費慾,但有政府意外之財,加上商家推波助瀾,容易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消費氣氛,始終消費多少與心理因素有關,市民競相消費,這種心理不斷傳染,成功帶動整個內需。二是對企業的助益,尤其是新年後一節淡三墟的情況,更需刺激消費減少裁員,台灣商戶近日不少都要增聘員工,說明對保就業有直接效用。而且,在經濟不景,失業回升的時候,派發消費券可為基層市民雪中送炭,提供生活補貼,一舉多得。
當然,各地經濟情況不一,不可一概而論,至少日本在1990年代曾發行消費券,但毫無效果。而且特區政府每年開支不過2000億,有能力派發的消費券總額不多,每名市民得到可能更有限。但本港目前形勢嚴峻,政府手上的板斧匱乏,消費券值得當局仔細研究,譬如是否集中派發予特定群體;金額多少;是否為消費券設定期限等問題,都值得當局研究,評估效果。不過,消費券始終只屬治標之法,治本之道還是從提升競爭力,推動經濟著手,社會都期望在財政預算案上對這些問題有積極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