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岩
在金融海嘯衝擊下,香港經濟體系的脆弱性暴露無遺,產業結構單一的弊病更加凸顯。倘若香港不傾力求變,不積極創新,未來只能延續現存模式,一點點喪失競爭優勢,如何扭轉這種趨勢?筆者認為,可認真體味芬蘭發展歷程,借鑒其經驗,處理好本港結構性問題,才能提升香港競爭力,使東方之珠延續輝煌。
芬蘭經濟近10餘年異軍突起,屢次在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佔據頭名,其要訣即是因時而變。如果局限於金屬、工程、林業等傳統行業,而沒有進軍高新產業,奮力開拓信息和通訊技術領域,芬蘭就不會脫穎而出,Nokia就不會由輪胎製造企業華麗變身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廠商。歷經化蛹為蝶式的蛻變,現今芬蘭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信息化程度綜合指數排名第一的國家。
務必傾力求變
相較之下,香港難免自慚形穢。97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一直試圖推動經濟轉型,意欲在金融、貿易、航運及旅遊業之外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十年光陰流逝,卻無所成就。芬蘭能夠自我超越,香港為何不能?根本原因在於求變意志的強弱差異。上世紀90年代初,芬蘭製造業被亞洲新興國家打敗,失業率高達16%,Nokia連輪胎也做不下去了,又無外援指望,所以必須傾盡全力實現轉變,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而香港受惠內地發展需要及特別政策安排,固有傳統優勢行業還能支撐局面,惰性驅使下自然得過且過,求變也就淪為口號。
面對金融海嘯衝擊,香港把加強同內地聯繫合作定為基本發展路向,此乃明智之舉,因為全球都寄希望於內地,香港理當「近水樓台先得月」。但應清醒看到,隨著內地各方面日益進步,上海等地加緊建設金融中心,沿海港口服務不斷完善,未來內地對香港優勢行業的支持將不會像以前強勁,香港必須盡早落實經濟轉型和產業多元化,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及競爭力,有能力服務於國家創新型戰略的大目標,才能深化合作達致互利雙贏,否則將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已到了求變的時刻,唯變則通、唯變則榮。
急需積極創新
1912年,經濟學家熊彼特系統地研究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第一次提出創新概念,稱「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芬蘭成就斐然,關鍵源於芬蘭政府強力推動創新。首先,芬蘭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國家創新體系概念,以經費支持為手段,將科研機構及企業的研究方向引導到對增強國家競爭力最為迫切的領域。其次,芬蘭政府在創新風險投資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政府參與,提高風險投資公司信譽,保證科技創新的良性發展。另外,芬蘭政府還注重通過宏觀指導和協調,推動技術開發及科技成果的轉化。可以說,芬蘭國家創新體系涵蓋了從產業培育到成長過程的整個鏈條。
反觀香港,近年在創新方面乏善可陳。製造業大規模北遷後,由於創新不足,未能完成向高科技、高增值方向升級轉型,經濟過分依賴金融等服務業,受外部影響程度加劇,不穩定性和脆弱性突出。由於創新科技前期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較長,習慣「搵快錢」的私人資本對此缺乏熱情。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須借鑒芬蘭作法,發揮主導作用。本港高等教育質素一流,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利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便融資,且有廣闊內地作為創新技術產業化的依托。只要特區政府決心堅定、籌劃得當,相信能夠在短時間建立起完整的創新體系。筆者建議,本月底公佈的財政預算案應在推動創新方面多下筆墨,希望能給人驚喜。
亟待調整人才戰略
保證教育投入、培養學以致用人才是芬蘭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保障。芬蘭是歐洲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所有教育都免費,500萬人口中一半以上接受過高等教育。另外,芬蘭的技職教育十分完善,芬蘭高中生約55%進入大學體系,其他則進入技職體系。技術人才的豐厚儲備有力支撐了芬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比而知不足。受「精英文化」的負面影響,香港教育的普及化遠較芬蘭遜色。目前只實施12年免費教育,人口700多萬,只有10所大學,僅15%人口接受過高等教育,中學教育程度以下人口比例至今仍接近1/3。在教學語言的選擇上,不能順應全球化及中國崛起時勢,推行中英並重的雙語教育,在教學語言的調整上重英輕中,實乃互相矛盾之舉,特區政府的教育理念有必要向芬蘭學習,以培養自主創新人才為目標,並配合企業需要,大力開展技職教育。
選擇決定命運。若能審時度勢,傾力求變、積極創新並盡早構建與之匹配的人才體系,香港就可書寫再度騰飛的奇跡;反之,若安於現狀、因循守舊且人才結構日益落伍的話,香港將日漸沉淪,民生凋敝。何去何從?相信大家自有明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