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旱災警示:不能「靠天吃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2-13]     我要評論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金融海嘯中內地又爆發30年一遇的大旱災,華北地區連旱三個月之久,全國超過一半以上的冬小麥種植面積受重災。目前,對於中國農村的經營模式有很多爭論。國家也定出了通過「土地流轉」走向規模農業的方向。不管怎樣,重視水利建設,不能靠天吃飯是任何模式都不能迴避的。

 溫家寶總理不但啟動了中國歷史上首次Ⅰ級抗旱應急回應,還又風塵僕僕到災區視察。幸虧老天還是有眼,部分災區下雨緩解了災情。但是,應藉這次抗旱重新檢討中國的農業水利設施。

 客觀看,這次旱災雖是30年一遇,但是也有農業專家指出,如果水利設施過硬,大旱天反而是大豐年。因為天旱,日照長,紫外線充足,而莊稼又有水利工程不愁灌溉,所以收成反而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原來一些集體所有的水利設施破壞了,抽水機沒有了,在救災的畫面上看到,竟然要靠解放軍用臉盆一盆一盆去澆水。這如同「杯水車薪」,並不能解大片莊稼之渴。

全國過半耕地缺乏水利設施

 事實上,目前靠解放軍和地方政府支援而救活的麥田,已經是無利可圖。本來一畝麥田需要35斤種子,一斤2元共70多元,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成本加起來將近二三百元,最後能打六七百斤糧食能賣600多元。就是說,不計工錢,一畝地只收入200多元。這次抗旱,不計解放軍和地方政府付出,農民還需投入近百元的柴油費和水費,即一年到頭辛勤勞動一畝地所賺不過百多元。如果因抗旱每畝成本增兩百元,即無錢可賺。現在,一般農民家庭承包土地七八畝,一年收入還頂不上城市一般工薪階層一月收入。

 針對這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指出,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主要是靠天吃飯。水利設施建設欠賬、灌溉系統荒廢、水渠老化、機井失修,各種問題在旱災面前暴露無遺。因此,有學者指出,在充分發揮家庭承包制所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要研究如何克服「分田單幹」造成力量分散,不利修建和維護集體水利設施的問題。

 1978年全國實行家庭承包制前,農田由人民公社統一管理,灌溉系統也由村集體統一負責,專人從大河支流用機械設備抽取水,經過灌溉系統小渠流向各村田裡。在村集體道路下,農民合作集體力量大,這一切做起來都是簡單自如,也是毛澤東時代的灌溉面積能從1949年的2.4億畝迅速增加到7.3億畝的主要原因。但是自從「分田單幹」後,每家單戶家庭無實力、村集體名存實亡、也再沒有人來做這些事情,導致現存的灌溉系統出現問題或荒廢、灌溉能力大大減弱,不用說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拓展新的灌溉面積了,甚至以往建立起來的發達的灌溉系統都被荒廢。

小農經濟無法抵禦自然災害

 在1949至1978年間,中國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6,268座,而過去30年則只修各類水庫827座。事實上,原有的水利設施也相當多因失修而不起作用,所以水利部副部長承認全國一半以上耕地靠天吃飯。此次北方大旱,說是天災,其中卻有人禍因素,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分田到戶之後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虧欠。同時,今次旱災再次證明小農經濟是不能抵禦自然災害的侵襲的。

 另外,家庭承包制下,如何推廣先進節水技術,也是問題。北方大多採用機井灌溉模式,即農戶在田間地頭打井,隨即灌溉。這是一種高消耗的灌溉模式,極大的浪費了寶貴的地下水資源,但又是一種非常符合小農經濟的灌溉模式。出現這種灌溉模式的根源在於農村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步荒廢,而村級組織又無法組織農民進行水利設施維護。長此以往,農戶自發組織打井。其惡果是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水資源越來越少,直到如今河南等地深入地下100多米才能攫取水資源。當前,滴灌技術比較先進。所謂滴灌,即採取直接向農作物根部滴水的灌溉模式。科學家發現,普通灌溉模式中,80%是被蒸發或被土壤吸收了,而真正需要水的只是農作物的根部而已。於是,滴灌技術出現了,用PVC管直接輸送水滴到植物根部灌溉,節水效果明顯。然而,滴灌技術的前提是農業生產規模化,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無法承載大規模節水技術的推廣。

 目前,對於中國農村的經營模式有很多爭論。國家也定出了通過「土地流轉」走向規模農業的方向。不管怎樣,重視水利建設,不能靠天吃飯是任何模式都不能迴避的。

相關新聞
中美共製一件「合身外套」 (2009-02-13)
內地旱災警示:不能「靠天吃飯」 (2009-02-13)
消費券建議不應一刀抹殺 (2009-02-13)
迪園加價 政府豈能無動於衷 (2009-02-13)
運用智慧 善用盈餘 (2009-02-13)
從拜登演講看奧巴馬外交新政 (2009-02-12)
薩科齊須為中法關係惡化負責 (2009-02-12)
內地可考慮推行「居屋」計劃 (2009-02-12)
資金持續流入香港的潛在風險 (2009-02-12)
冀兩岸早建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2009-02-12)
中國應爭取國際話語權 (2009-02-11)
香港發展可借鑑芬蘭經驗 (2009-02-11)
加快工程上馬紓緩建築失業 (2009-02-11)
政府應跟進消委會報告 (2009-02-11)
如何看待CPI和PPI走勢 (2009-02-11)
軍委會議傳遞改革發展信息 (2009-02-11)
保護主義抬頭 香港不容忽視 (2009-02-11)
領導幹部過硬的執行力來自哪裡? (2009-02-11)
「正月外交」增強中國影響力 (2009-02-11)
政策自相矛盾的底蘊 (2009-02-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