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雄德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08年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本港肥胖學童的比例,達到前所未見的新高點,近兩成(19.7%)中小學生身體出現肥胖或癡肥,比十年前學童肥胖數字又再升3%,而小學生的肥胖情況更加嚴重,高達21.3%。筆者曾於五年前在本論壇撰寫了一篇《香港學童體質下降敲響警鐘》的文章,並提出一些改善建議。可是,這幾年來本港學童的體質不但沒有改善,情況反而每況愈下。近年有不少老師告訴我,每當烈日下在操場上集會,總有一批體質差的學生暈倒或不適,情況令人憂慮。
本港年青人懶做運動、缺乏鍛煉、久坐看電視、終日打機及上網、愛吃垃圾食物等不健康行為,大大增加了患病的風險,而且導致他們身體出現嚴重肥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地的學童每天需要進行運動一小時,才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地生長。可惜的是,最近浸會大學體育學系的調查卻發現,本港有四成學童完全沒有進行運動,每周進行三次廿分鐘之上者也不足兩成,如此下去,學童健康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壞。
先進國家的研究資料指出,肥胖者的個人醫療支出,較正常體重者高出36%;學童肥胖不單是個人健康和生長的問題,而且是嚴重的社會及經濟問題。西方社會的研究確認出學童肥胖與成人肥胖息息相關,由肥胖直接及間接引致的各種慢性疾病,將會嚴重影響未來社會的經濟開支。現時本港成年人的肥胖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8.4%,而男性肥胖的比例卻高達50.3%。研究更發現,成人肥胖者在工作上請病假的機會率,也高於正常體重者1.7倍,同樣阻礙了社會的生產力。
特區政府須對症下藥,積極解決本港目前學童肥胖的問題,並肩負起培養學童擁有健康體魄的責任。外國的經驗顯示,只靠資訊方面的單向宣傳,難以取得顯著的成效。控制學童肥胖必須從基礎教育上著手,自幼便貫輸正確的健康行為和教育知識,培養學童活躍的健康生活模式。長遠目標而言,政府應該把本港學童肥胖的比例控制於單位數字之內。
政府需要多管齊下
處理學童肥胖問題,政府無需投放額外金錢,只要在教育政策和一些社會政策上配合,作出適當的調節以及付諸實行便可以。在教育政策方面,配合學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把健康行為教育列為小學至大學的必修科目;採用分階段小息和午膳,讓學童有更多活動的空間,解決中小學校園擠迫的問題;於周末及假日,全面開放學校體育設施給予學生回校使用;定期實行全港學童體能標準的檢定測試;增加課外體育活動,全面落實執行「一學生、一運動」的教育政策;進一步擴展「學校體育推廣計劃」,讓更多學童可以參與;學校與家教會合作,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給予家長們,教導他們健康煮食方法和孩子多做運動的益處;至於社會政策方面,加快落實營養標籤法例,廣泛推行健康飲食的行為;把全民健身列為高層次的社會政策;培訓更多體育指導員;重新規劃體育設施與地區人口的比例,增加體育人口的數量等等。
學童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假若本港學童肥胖問題仍持續上升,將進一步加劇特區政府未來的經濟負擔,再加上未來人口的嚴重老化,相信特區政府難以承受未來龐大的醫療開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