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毛利劇減 訂單急跌 外銷產業危機現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朱姝哲
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長三角台企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停工裁員不斷。佔台商在滬投資總額60%的電子製造業,毛利潤從過去的15%至40%直降到目前的5%左右。據一家在滬的台灣會計事務所數據顯示,其在長三角的外銷製造業客戶出現虧損的高達95%,而這一影響還在不斷擴大。部分上海台商稱,07年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降以及勞工成本上升是「內憂」,08年遇到金融危機、出口大幅下滑是「外患」,在「內憂外患」雙重夾擊下,尋求與內地企業的合作,以及打開內銷市場成為其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新契機。
種種跡象顯示,金融風暴對台企的影響開始往產業上游擴散,由從以生產電子終端產品為主的珠三角影響到生產IT零部件為主的長三角。上海德安會計事務所最近正在做十幾個台企註銷清算的案子,據會計師林睦堂表示,這些倒閉的台企多為製造業。而在其長三角800多家台企客戶中,超過九成的外銷製造業出現虧損,另有九成的外銷製造業效益下滑。「在台商聚集的上海閔行區,倒閉的台灣中小企業可能有幾十家。」
出口型台企佔達八成
浦東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盛九元介紹,台商在大陸的投資86%集中在沿海地區,80%為出口導向型企業。從上海來說,電子製造業佔台商投資的大半壁江山,達到60%。但目前電子產業毛利潤從過去的15%至40%直降到5%左右,實際意味著虧損。「雖然長三角台企受風暴影響比珠三角晚,但受到需求彈性的影響,周期可能會更長。」
據悉,今年1月台灣筆記本代工至少減了三成的出貨量。生產基地位於上海松江的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製造商廣達集團去年出貨量為3,650萬台,比預期4,000萬台少350萬台,而今年公司原預估增長15%以上,但是由於其重要客戶蘋果(Apple)、戴爾(Dell)及東芝(Toshiba)的傳統NB(芯片)市佔率下滑嚴重,料全年業績堪憂。
高科技產業成重災區
而台灣芯片、面板等高科技產業同樣遭受重創。中芯國際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收為2.7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虧損擴大至1.25億美元。台灣奇美電子同期虧損314億元新台幣,創下面板史上單季最大虧損紀錄。
離上海不遠,原因台企聚集而興旺的昆山張浦鎮近來顯得有些冷清。該鎮一家台灣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楊生坦承,其公司做筆記本電腦標籤業務,近來訂單急劇下滑。最近公司大幅裁員,員工從原來的300多人降到了200人,並減薪10%及一周只允許工作4天。昆山的台資企業處境日艱,「就連台灣鴻海集團在昆山設立的富士康科技都要裁減5,000人,更不用說是一些中小電子加工企業了,據說已有三十多家台資企業從昆山撤離。」楊生表示。
倒閉裁員潮持續不斷
從事電子元器件生產和銷售的唐威光電(昆山)有限公司更是收縮戰線,準備全面退守台灣,繼去年年底昆山的公司撤離之後,在上海、無錫的公司也將陸續撤離。
「最近長三角台商破產、裁員等案例時有發生,有大型台灣廣告公司在上海一下子裁掉750多人。」上海興浦律師事務所邱慶輝總經理告訴記者,「不過大部分公司是『經濟性裁員』,是實在堅持不下去。訂單接不到,原有的生產規模只好『縮水』」。
工廠內遷省營運成本
上海台商受到的壓力與日俱增,許多企業已開始向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更為低廉的北部和內陸遷移。據盛九元介紹,滬上有部分勞動密集型、簡單加工型的企業已遷往山東渤海灣等北部地區,少部分移去內陸。
龍鳳食品在去年第三季度已將原先在上海閔行區的工廠遷往土地成本更低的浙江嘉善;台尚食品則將工廠遷往蘇北,不過管理總部還留在上海。而部分大型電子業廠商由於資本沉澱厲害、遷走困難而沒有大量外移。「還有一些企業選擇『回台投資』,不過這個比例微乎其微,在大陸7萬多家台企中僅有360家,大部分企業還是靠內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來抵禦危機。」盛九元說。
滬上電子產業 紛擴內銷市場
位於上海張江高科的全球第三大半導體製造商中芯國際日前夥同大唐控股,後者對其注資1.72億美元加強產業合作。中芯國際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聯手內地企業」是其實現轉型升級的最好方式。同時,企業正力拓國內市場,內銷比例由原來的10%上升到目前的34%。數據顯示,滬上電子產業90%以上是外銷,而目前幾乎所有該類企業都開始逐漸擴大內銷市場。
九成有轉型升級壓力
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董事長陳明璋在去年對江蘇、浙江、上海以及福建、廣東等地台企的調研中發現,九成台商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而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茂盛對目前情況坦言,台商面臨的困難之一就是企業轉型和升級困難,他期待內地官員及專家為台商提供協助。盛九元指出,台商投資帶動貿易的經濟模式導致台灣經濟都是外向型,而不是內銷型,如何調整其發展模式,轉向大陸內銷市場,與當地經濟結合,是台企轉型的契機。
不過部分台商認為,台企打開內銷市場實屬不易,因為原本的產品設計是針對歐美市場,而現在要轉向大陸重新研發,這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投入。同時,打開渠道和通路並非易事,其中如銀行擔保模式、客戶關係、管理模式、銷售渠道等都要改變。
夥大學加強品牌研發
浦東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盛九元指出,打開內銷市場首先要找到好的合作夥伴,如面板製造業台灣友達和奇美電子與大陸9家彩電業者合作,於今年初取得約170億元人民幣的訂單。這不僅使台資品牌打入內地市場,更使其借助大陸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
另外,台商如何將生產能力和大陸研發能力結合起來,向大陸購買技術,亦是促進產業升級的方式。目前,台商在內地的50多個研發中心中,上海佔十幾家,且多是跟大陸研究所或大學合作。企業冀藉著加強品牌的研發,做到產品層次的提升與分工的不可替代性,以增加市場競爭力。
藉三通強化兩地合作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本月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因過去長期無法實行「三通」所造成的兩岸資源配置扭曲,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充分暴露。「台商在大陸投資以加工貿易為主,與大陸本地產業和市場沒有形成密切關聯,增加台商利用大陸內需市場轉型升級的難度。」
盛九元也認為,目前兩岸經濟合作要素流動受到嚴重制約,希望以後能在銀行、保險及生產性服務等全面合作。而兩岸CECA(更緊密經貿安排)若能簽訂,便是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一樣從制度上保證兩地雙向機制化的合作模式。
融資困難 阻台企轉型路
台灣莊周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鵬邦指出,滬上台企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鏈斷裂、融資困難,「許多台企想轉型,但沒有資金支持」。周鵬邦說,雖然大陸銀行給予台商1,300億元人民幣的幫助,但是由於其對台灣企業在台的資產、信用不了解,令很多台商很難取得貸款。「希望MOU(中國和台灣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能盡快簽訂,允許台灣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台商融資的問題就能得到進一步解決。」
滬為台商提供50億貸款
與此同時,上海也在加大對台商的貸款力度。上海市副市長唐登傑在本月赴台進行經貿交流時表示,上海銀行將針對當地台商,特別提供5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貸款。
另外,浦發銀行、民生銀行也在計劃提供第二波10億元的貸款給有需要的台商。而去年年底推出《關於進一步推進滬台經貿合作的若干意見》(又稱35條),當中就針對台商在當地的融資問題,提出多項解決辦法,例如提出台商項目紓困貸款,以及成立以台商為背景的擔保公司等。
台連鎖業放緩入滬步伐
一場金融海嘯,令原本欲赴大陸市場發展的台灣連鎖業亦不得不放慢步伐,現在大部分企業對進軍大陸市場持觀望狀態。台灣連鎖加盟產業中心董事長王國安對記者表示,受金融危機衝擊,往年在大陸市場能夠獲利的台灣連鎖業,估計今年上半年最多只能達到「持平」,少數甚至出現虧損。
收入下跌兩成以上
有加盟連鎖業者指出,今年各行各業營收普遍下滑兩到四成以上,其中,受衝擊較大的是中高端服務業,尤其是非民生必需品,如量販店、化妝美容店、影音光碟等休閒娛樂產業,業界在現時危機下都靜觀其變,不敢輕舉妄動。
改以授權形式發展
不過,仍有許多台灣連鎖品牌在危機下逆勢而行,據王國安介紹,如在台灣有近300家門店的阿瘦皮鞋在台灣市場飽和之後將目光瞄準內地,於春節前赴內地考察;台灣歐德傢具、少兒英語培訓品牌長頸鹿,也將計劃於近期進入上海發展。而目前條件不成熟而未能進入內地的企業,也通過授權的形式與內地企業合作,如台灣六角國際「技術授權」上海巴貝拉餐飲,推出新品牌「果留仙」。
「三通實現,兩岸連鎖服務業必將迎來全新的合作與發展。」王國安表示,「『兩岸連鎖經營協會』將於3月底在台北正式成立,我們幫助台商與內地金融服務公司合作,解決融資貸款等問題。目前已得到超過100家連鎖及相關企業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