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昭明讀書處。 網絡圖片
包光潛
早在宋代就有「《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語。意思是熟讀《文選》,考取秀才便成功了一半。《文選》主編乃南朝梁蕭統。他是梁武帝長子,蘭陵人。武帝天監初,立為太子,世稱昭明太子。自幼備有奇稟異賦,五歲遍讀五經。後,篤信佛教,博覽群書,招納學士,商榷古今。感於經書子集之外少有詩文辭賦,立志補闕。
天監年間(502—519),蕭統在其封邑石城(今池州貴池),召集文人雅士編寫《文選》。選錄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不選經書子集,即便史書也只略選「錯比文華」的論讚。因此,《文選》已初步將文學區別於其他著作,並按體裁將作品分為38類,共700餘篇。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也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資料,為歷代學者所重視,為許多文人學士所誦讀、模仿,也出了不少模仿秀。
蕭統英年早逝,只活到31歲。是時,舉國哀痛,萬民同悲。據其生前遺願,並經地方政府再三請求,皇上賜昭明衣冠,葬於石城秀山。昭明衣冠塚居石城之西,因而石城縣府衙門的大門向西而不向南,以示朝敬。縣治遷址之後,唐永泰元年(765),民間和政府共同捐資,在貴池城西之杜塢山建造了昭明太子廟,俗稱「西廟」。據史料記載,西廟有正殿、寢殿、容止堂、香積櫥等;廟的正寢殿右邊建有文選閣(即文選樓),又名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是池州大地上文化種子的搖籃,代代傳承。由於戰爭,西廟長期失修,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衰草滿堂,一片頹敗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運動頻仍,西廟和全國許多寺廟一樣,在「破四舊、立四新」以及「文革」中遭到破壞,無人修復,終而坍塌,僅存遺址。現存兩口古井,其一為解厄井。顧名思義,飲其水,能解厄運。
池州民間至今流傳關於解厄井的神話。說的是建廟初期,因大型原木缺乏,遠處購買卻資金短缺。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有人發現井泉之中浮立一巨木,眾人抽出,竟然正合建廟要求。更為神奇的是,抽了一根又一根,工地上碼了一堆。建完西廟,人們驚訝地發現,原木一根不多,也一根不少,嘆為奇跡,代代相傳。
池州人敬奉昭明太子,由來已久,唐宋為甚。晚唐詩人羅隱寫道:「秋浦昭明廟,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學識,天下鬼神師。」又據《杏花村志》引宋人張邦基《墨莊漫錄.昭明廟祝周氏雜記》稱:「今池州郭西英濟王祠,乃祀染昭明太子也。其祝周氏亦自唐開成年掌祠事至今,其子孫分八家,悉為祝也。」黃庭堅《貴池詩》自註:「池人祀昭明為郭西九郎。時新覆大舟,人以為神之感也。」
池州民間,昭明太子還被稱為「案菩薩」和「文孝昭明聖帝」。由此可見,池州人已經將昭明太子當作真正的神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