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一•過半土地石漠化 廣西發展戴鐐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本報駐廣西記者:雷輝、許春 攝影:雷輝

 「西南石漠化、西北沙漠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並稱中國三大生態災害,更有世界環保專家稱石漠化為「地球之癌」。在石漠化最為嚴重的滇、黔、桂三省區,雖然人們每天都在努力與石漠化抗爭,但這個人類至今還不能有效遏制的生態頑疾,仍以驚人速度侵蝕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廣西現有石漠化土地3,568萬畝,潛在石漠化土地2,800萬畝,兩者相加,佔全區土地過半。受土地石漠化的嚴重制約,廣西發展如同「戴鐐起舞」。

 七百是著名的喀斯特地區,這裡是廣西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方。記者沿著一個叫「八里九彎」的山道蜿蜒而上,站在山頂一眼望去,連綿的山巒像一個個光禿的暗黃色饅頭,異常壯觀卻毫無生機。

 往七百鄉府所在地走,偶爾能見到依山而居的村莊,而村莊的後山腳下,大都可以看見大山的「褶皺」,七百鄉副鄉長覃江鋒告訴記者,這些「褶皺」就是當地農民的土地。

玉米小如兒童拳頭

 沿途上,記者偶爾能碰到一些農民在用鋤頭一點點挖開堅硬的岩石,把稀薄而珍貴的土壤一點點的聚集到一起,外面砌起一堵堵整齊密閉的石牆,圈出一小塊一小塊土地,這些「土地」只能種植玉米,這是他們唯一的口糧。由於乾旱,播種後能長出玉米的地塊非常少。從山下往上看滿眼都是石頭,從山上往下才可以看到一窩窩泥土,糧食就種在這些泥土裡。平原地區說家裡有多少畝地,這裡的人卻只能說家裡種了多少棵玉米。

 因缺水少土,石漠化山區的人們在石縫中種出的玉米,通常只有小孩拳頭那麼大,基本口糧根本無法保證。人們年復一年辛苦勞作,溫飽和脫貧卻始終是奢望。

人蠅共爭一口濁水

 在七百一個被稱為「天上人間」的山弄,記者看到石漠化山區農民的生活現狀:一個早已乾涸開裂的池塘邊,一名村婦正從屯裡唯一的桶口大小的水源口一點點接水,水源口的周圍,蒼蠅飛舞嗡嗡作響。

 「這水能喝嗎?」記者忍不住問。「只能喝這個了,只有這個。」副鄉長覃江鋒無奈地回答。她還說,這已經是本鄉最好的了,至少還有這個小水源。鄉裡很多地方,乾旱時都要走出大山很遠的地方,一天才能挑來一擔水。由於石漠化地區缺少植被,不能涵養水源,人畜飲水都十分困難。

惡化快於治理速度

 今年初,廣西向國家調研組匯報,全區現有石漠化土地3,568萬畝,居全國第三位。石漠化地區人口1,200多萬,約佔全區總人口的25%;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000多萬,佔80%以上。

 廣西目前石漠化擴張速度仍大於治理速度。由於過度樵採和放牧、毀林(草)開墾、石山森林火災,以及不適當的農、林業經營方式,嚴重的工礦開發和工業污染等原因,廣西石漠化土地每年以3%∼5%的速度擴展。同時,廣西水土流失面積已達4,230萬畝,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1.9%,也呈繼續擴大趨勢,導致邊坡變形、礦坑積水、巖溶滲漏、塌陷、地裂、土洞等地質災害日趨頻繁。

旱澇輪番肆虐 百萬人飲水難

 石山區土地林草覆蓋率低,巖溶土地極易遭到雨水及地表水的侵蝕、沖刷,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廣西石山地區至少仍有100多萬人飲水困難。

飲水靠降雨 小雨即大澇

 旱澇災害頻繁,「小雨大澇無雨則旱」,石漠化地區的農民處在一個尷尬的生態困境裡面。馬山縣林業局副局長楊明介紹,每年5-8月份,馬山很多地方出現澇災,低窪地區的積水經常半個月都排不走。馬山縣古寨鄉民樂村村民蒙愛修告訴記者,她的房子建在離門口路面近5米的高處,可澇災襲來時,水常常淹到家門前,一個月都消不下去。大化縣七百鄉是飲水嚴重困難的地區之一,全鄉無一條地表河流,農作物生長和人畜飲水靠天降雨。當地有一段歌謠形象地描述吃水難的情況:「要水好比採金難,鑽進巖洞九曲彎,半天挑來一擔水,三斤汗水洗個涼」。如果連續兩個月乾旱,莊稼基本無收成;而乾旱持續三個月,人畜飲水都困難。

石縫種糧 人類漸不宜居

 廣西28個國定貧困縣中,石山面積佔土地面積30%以上的縣有23個。2007年,巖溶地區貧困人口約290萬人,佔廣西貧困人口的90%。長期以來,由於人口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不足,糧食不能自給,經濟收入少,石山區陷入了越貧越墾、越墾越貧的惡性循環,已成為廣西生態最惡劣、經濟最貧困的地區。有外國專家認為,很多石漠化地區已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辛苦一年餓半載

 大部分石漠化土地只能在石縫中種點玉米等旱地作物,廣種薄收,根本維持不了農民的基本口糧。當地民歌唱道,「滿山遍野盡石頭、滴水貴如油、養牛還要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飯、從春到冬肚無油」,「石頭縫裡求生存,一碗泥巴一碗飯」。石漠化比較嚴重的河池市、百色市,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592元和2,465元,遠低於廣西3,224元平均水平。

珍稀物種瀕滅絕

 廣西石漠化地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屬世界北迴歸線生態脆弱區。巖溶區的動植物種類豐富,有中國的特有物種,也有全球意義的特有物種。巖溶區內分佈有廣西特有的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單性木蘭、蘭、金花茶、蜆木等,還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白頭葉猴(中國僅廣西崇左市有分佈)、黑葉猴。由於石漠化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且日益擴張,區域生態繼續受到破壞,首當其衝受到毀滅性威脅的就是這些珍稀瀕危物種。

水土流失 威脅港澳生態

 石漠化地區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大山索取糧食和燃料,坡耕地越開越多,樹越砍越少,山越來越禿,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

昔日森林 今日「三無」

 當地耕種方式落後,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經營,濫墾濫種、鏟草皮、挖樹皮,刀耕火種、趕山輪作、燒山放牧等原始粗放的種植、養殖方式依然存在,生態惡化越來越嚴重。

 站在大化七百被稱為「天下第一弄」的山上,七百鄉人大主席藍勇指著周圍一片片光禿禿的、暗黃枯竭的山坡說:「過去這些都曾是森林茂密、樹木參天的地方,如今已成了無水可喝,無地可耕,無柴可燒的『三無』地區。」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又引起更嚴重的水土流失,這種惡性循環成為巖溶地區自然災害的主要誘導因素。

 廣西地處珠江中上游,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佈在珠江上中游的紅水河、南盤江、左江、右江流域。近年,國家在珠江主幹流紅水河規劃建設龍灘、巖灘、天生橋等10個梯級電站。但嚴重的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淤積河床,阻塞河道,成為制約沿河水電工程發揮綜合效能的嚴重障礙,並降低洩洪和通航能力,直接威脅到河道兩岸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以及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港澳特區的生態安全。

石漠化主因:過度伐林耕牧

話你知 石漠化土地的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地質災害、災害性氣候等;人為因素有毀林(草)開墾、樵採、放牧、火災、礦產開採、土地不合理耕種和工業污染等。人為因素是石漠化的最主要原因,引發的石漠化面積佔63%。其中,森林植被的破壞和減少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解放以來人為亂砍濫伐毀林主要有3次:50年代末期毀林燒炭大煉鋼鐵,60年代經濟困難時期毀林開荒,70年代毀林造梯地和「人造平原」等,導致大面積的森林被毀,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現階段導致石漠化仍然在加劇的因素主要有:

一.過度樵採。民眾連續不斷砍伐石山林木用作生活燒柴而破壞植被,引起的石漠化土地佔33.6%。

二.毀林(草)開墾。群眾沿用傳統的刀耕火種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土地佔5.7%。

三.過度放牧。野外放養牛羊而破壞石山森林植被,引起的石漠化土地佔8.3%。

四.石山森林火災。由於石山區農業生產野外用火頻繁,容易發生火災,並難於撲救,引起的石漠化土地佔4.1%。

五.不適當的農、林業經營方式。引起的石漠化土地佔5.7%。

六.嚴重的工礦開發和工業污染等。包括無序的工程開採、礦山開採造成石山裸露或廢礦渣,冶煉污染造成大面積草木死亡,引起的石漠化土地佔5%。

相關新聞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一•過半土地石漠化 廣西發展戴鐐舞 (2009-05-06) (圖)
逾萬洋販 離穗返鄉 (2009-05-03) (圖)
馳名商標被批發 最高法院今起出拳打假 (2009-05-01) (圖)
沿海省外貿重創 中西部環渤崛起 (2009-04-30) (圖)
萬億投資未到位 災區重建三難題 (2009-04-28) (圖)
粵港跨境家庭 家變警號呼嘯 (2009-04-26) (圖)
年輕外交官 青春奉獻中華崛起 (2009-04-25) (圖)
廣九直通車30年專輯 (2009-04-23) (圖)
中國造航母 將先小後大 (2009-04-22) (圖)
中國昂然邁進 「大海軍」時代 (2009-04-21) (圖)
港企「3招」突圍 成海嘯生還者 (2009-04-20) (圖)
海南確立目標 建國際旅遊島 (2009-04-19) (圖)
探訪雲南「台灣村」:蒼山洱海茶為伴 有緣他鄉即故鄉 (2009-04-19) (圖)
穿時空生死度外 歷艱險家國繫心 (2009-04-18) (圖)
溫州再爆「抬會」融資風波 (2009-04-18) (圖)
助企業謀活路 廣交會破慣例 (2009-04-15) (圖)
公屋欠租飆升 2萬戶拖2680萬 (2009-04-13) (圖)
400萬學子湧上海 與農民工搶飯碗 (2009-04-12) (圖)
黔打造供港菜場 港人落戶搶商機 (2009-04-11) (圖)
外交信使 人在密件在 行程瞞家人 (2009-04-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