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天下第一家」傳承2500年 最新收錄150萬後裔
本報駐山東記者 殷江宏、孫建玉
傳承2,500餘年的《孔子世家譜》曾被健力士評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家譜」。本報記者日前獨家獲悉,孔子後人歷時11載,耗資逾千萬進行的第5次修譜已進入尾聲,新譜收錄了世界各地約150萬健在孔子後裔,逾200港人、1,000餘名台灣人以及近30,000名韓國人亦被錄入譜牒。世界孔子後裔宗親聯誼總會會長、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會長孔德墉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最新的《孔子世家譜》將於6月底交付印刷,並將於9月下旬在曲阜舉行的孔子文化節期間舉行頒譜活動。
《孔子世家譜》是專門記錄孔子家族繁衍脈絡的譜牒,從孔子時代至今,跨越80多個代次,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
首納外籍「孔孫」 韓國最多
今次修譜雖然仍然延續著家族古訓,但亦有多處突破,譬如首次允許女性、少數民族和外籍後裔納入牒譜。據考證,海外的孔子後裔以韓國最多,約有8萬餘人,其次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
居住在台灣的孔子後裔有約2,000人,主要來自屏東、桃園等地,分屬20多個支派。清朝嘉慶年間,最早從大陸遷至台灣的孔子後裔帶著孔子的畫像和祖先的牌位,由福建上杭和永定遷至台灣屏東。時至今日,台灣孔氏後人大多嚴守祖先規矩,設立祠堂,並供奉孔子像,大門上亦貼著很大的「孔」字。
而此次入譜的200餘名港人則大多是從廣東和福建遷至香港,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孔祥勉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等均為孔子後裔。孔德墉遺憾地表示,「香港的孔子後裔應該比這個數字要多,只是我們沒有找到。」
昔時族長統計 今日眾裡尋他
另據介紹,《孔子世家譜》主卷和補遺卷已於08年底封稿。新版《孔子世家譜》由最後一代衍聖公孔德成(去年10月在台灣逝世)作序,後記則由孔德墉撰寫。不過,近期仍不斷有孔氏後裔要求入譜,譬如上海、錢塘一帶有8萬餘名孔氏後裔近日特別派代表找到位於濟南的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由於已經封稿,續修協會協商後決定為其修一支譜。
孔德墉表示,過去續譜由衍聖公主持,只需通知族長按戶頭統計即可。當前情況卻已完全不同。新中國成立後許多舊時宗法已不存在,有些地方已沒有族長,修譜工作舉步維艱。起初,他們只能通過別人介紹,一家家去找,然後滾雪球一樣數字越來越大。但目前仍有許多族人散落在外沒有登記,加之有些族人觀念已發生變化,不願入譜,據其估算,當前至少有80萬孔子後裔未能入冊。
嫡庶皆收錄 跨越15輩份
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通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從而達到「詳世系、聯疏親、厚倫誼、嚴冒紊、序照穆、備遺忘」的目的,修譜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滲入。
手抄傳世 宋代始轉印刷本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傳世,記載世襲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官居朝議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深感個別抄本易於散失,而且每代僅錄一人,使家族中許多賢達之士未能載入史冊,年代久遠後必被湮沒,決定廣收資料,創修孔氏族譜。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譜,將本族嫡系及支庶一併收入,正式鏤版印刷。
之後,按照明朝以來的慣例,《孔子世家譜》「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但由於種種原因,此前僅大修過4次,分別在明朝天啟年間、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和1937年民國時期。此次續修為第五次,也是孔氏家族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修譜,從1998年開始,至今已有11年。共收錄了150餘萬健在孔子後裔,輩分最大的孔子後裔為第68代「傳」字輩,最小的為83代「念」字輩。
港商主持修訂 匯聚11載心血
依祖制,孔氏家譜歷代編修,皆有衍聖公主持,孔氏傑出代表參與,如康熙譜就由《桃花扇》作者、清代著名戲曲家孔尚任擔任主修。1937年編修則由最後一代衍聖公孔德成主持,收錄近60萬人。本次續修則由孔子第77代孫、衍聖公孔德成的從堂弟、香港商人孔德墉主持完成。
孔德墉少時在曲阜孔府居住,後輾轉來到香港進入商界。1987年,他偶然結識時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的谷牧副總理和會長匡亞明,二人均對其表示,歷朝歷代《孔子世家譜》都有續修之先例,當今社會不應斷修。當時,孔德成年事已高且身在台灣,不便主持。
孔德墉遂專程赴台灣得到孔德成的「授權」後,於1998年2月在香港註冊成立《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開始主持第五次大修孔氏家譜。
之後,他在世界各地先後建立了400餘個續修機構,展開孔氏族人登記工作。孔德成則被推選為《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委員會的名譽主席。修譜11年,孔德墉得到子女的大力支持。他的女兒和兒子先後為《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共捐款500餘萬元。而據其估算,今次修譜耗資約1,3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