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二•治頑石 初見效 八桂披綠路仍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本報駐廣西記者雷輝、許春 圖:雷輝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陳秋華遞交一份關於「建議國家將石漠化治理放在和北方荒漠化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的建議引起媒體關注。陳秋華提出,石漠化對生態的影響不亞於荒漠化,控制石漠化的進一步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需要,有利於改善生存條件,加快經濟發展。廣西治理石漠化雖初見成效,但「頑石」惡化的速度仍大於治理速度。

 廣西治理石漠化已形成一套綜合治理辦法,初見成效,主要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資源保護、推廣沼氣、生態移民、林下種特色作物、生態旅遊等7種。

 在石山地區造林難度大、投入大,缺土缺水,樹苗成活率低,然而依然取得較好成效。經過多年試點,廣西篩選出吊絲竹、任豆、山葡萄、木豆、金銀花等一大批適合石山人工造林樹種,總結出「竹子+任豆」、「任豆+木豆」等10多種石山造林模式。依托退耕還林等國家生態工程,廣西累計在石山區造林250多萬畝,其中僅任豆一個樹種就超過100萬畝。大片的任豆、香椿和一叢叢的吊絲竹,有效緩解了廣西大石山區生態惡化的程度。

獎勵農民種竹 初現「良性循環」

 吊絲竹是馬山縣石山造林的特色品種。馬山林業局副局長楊明介紹,種植竹子有效增加了石山植被,改善了生態,保持了水土,發展了農村經濟。馬山吊絲竹的種植佔整個石山造林的五分一,這些竹子大多是農民自己種植的。政府推出鼓勵政策,誰種誰受益。每種夠20株,農民就可以拿到竹苗成本的補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記者在馬山古寨鄉看到,一叢叢、一簇簇竹子分佈在石山上,有的已經頗具規模。

 據了解,廣西治理石漠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局部地區的石漠化得到遏制,生態進入初級良性循環,許多大石山區農村呈現「石山增綠,群眾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綠中」的景觀。

 然而,廣西石漠化治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不少人面對無水可飲、無土可種的石漠化現象,治理信心不足,產生畏難情緒,聽天由命的觀念根深蒂固。

 馬山縣是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石漠化治理取得成效的典範之一。據馬山縣總結,貧困是制約石山區進行石漠化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石山區石多土少,土層淺薄,土壤貧瘠、鹼性重,有機質含量少,糧食產量低。長期以來,石山區人民活在缺土、缺糧、缺錢和行路難、飲水難的狀態下,十分貧困。群眾迫於生活壓力,毀林開荒、陡坡種植,造成自然災害更加頻繁和嚴重,反過來又制約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石漠化治理難以實施。

石漠險惡甚沙漠 25年面積翻番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有關研究,石漠化土地若不及時治理,其規模在25年之內將翻一番。廣西石山地區溝谷深切,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植被破壞後石漠化嚴重,將使土地長期甚至永久喪失生產力,比沙漠化問題更嚴重,也更難以治理,只有快治早治才能爭取主動。

 石山區的大部分石山土地仍屬集體所有,石山的權益歸屬基本上是以村、屯為單位劃定管理,沒有落實到具體的農戶身上,責權利不明,也是群眾治理石漠化的積極性不夠高的重要原因。陳秋華在遞交兩會的提案中提到,許多石山區林草可以任人砍伐、任人放牧、任人開荒,而一旦造成石漠化,誰都可以不負責任。因此,應把石漠化土地作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調動群眾參與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由農民自己管理好和經營好這一重要的生產資料。

資金投入不足 「點石」難成金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陳秋華說,儘管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廣西各地先後開展了造林綠化、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和石漠化治理,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以及資金不足等,破壞的速度仍大於治理速度。當前,石漠化仍呈擴展之勢。河池市對部分縣的監測表明,嚴重的區域每年以3%的速度增長,最嚴重的區域達到6%,高於西南巖溶地區石漠化年增長率2%,離徹底解決石漠化問題還任重道遠。

每畝林補貼5元 賤過一擔柴

 長期以來,廣西石漠化治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是靠財政投入資金,沒有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資機制,成為制約石漠化治理的瓶頸。

 據《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十一五」期間,廣西石漠化治理需要投入175億,而目前國家每年在廣西的石漠化治理整合各項資金投入不足三分一。當前實施的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當中,廣西只獲得12個試點縣,僅佔全區石漠化治理縣的16%,覆蓋面小,致使治理步伐緩慢。

 石山區石多土少,石山人工造林難度大,抗逆能力差,成本高。馬山縣林業局副局長楊明算了一筆賬,石山乾旱缺水,要從外面將水運輸進去,費用太高,在石山上種樹的投入是土山的3倍。

 目前扶持石漠化治理的有關政策中,資金預算嚴重不足。例如,生態公益林補貼每畝每年僅5元,不如一擔柴的價格;建沼氣池可以替代薪柴,可以有效減少對森林的濫伐,但每座的補助僅400—1000元,不到總投資的一半;造林補助每畝100元,僅相當於造林成本的五分一;封山育林每畝補助50元,僅相當於總投入的二分一。並且各項工程均無工作經費,難以調動石山區幹部群眾造林、護林,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致使石漠化治理困難重重。

植樹回報差 農民寧出外打工

 另外,石漠化地區在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國家雖然有一定的財政補貼,但是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原因是育林回報周期長,收益不大。「農民種樹要過好幾年才有千八百的收入,相比起來出外打工賺錢來得快。」楊明說。

 對此,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陳秋華建議建立全國石漠化防治基金,廣泛籌集社會資金,財政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完善和落實政策措施,全面提高石山造林,退耕還林的補助標準。

「治石」法規空白 呼喚專項立法

 全面推進廣西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亟需政策法規支持。

 石漠化和沙漠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生態危害,但與其他兩項危害相比,專門針對防治石漠化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是空白,很不利於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治理。目前,對石漠化的預防和治理的法規依據,分散體現在《森林法》、《水土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多部法律法規中,且現有的條款對石漠化防治條法規定不全,對預防和懲治破壞者不力,不利於推動各方面的力量來開展工作。

 石漠化地區覆蓋了西南華南8個省區400多個縣。陳秋華建議,應盡快從國家層面制定和實施《全國石漠化防治條例》,使石漠化治理納入法制軌道,依法推進石漠化治理,並成立全國石漠化防治委員會,盡快全面啟動石漠化治理專項工程,並加強石漠化治理的科研攻關和監測預警,完善石山植被確認和成效評估。

牧羊過度害生態 新法圈養須提倡

 治理石漠化的癥結,在於解決石山地區農村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與封山育林、保護生態之間的矛盾尖銳。

 山區養殖多以放養為主,部分已經封山育林的石山地區生態被牲畜破壞的現象出現反覆。楊明介紹,由於缺地少糧,有的甚至「十多畝地一個籮筐就可裝完」,除外出務工外,養牛、養羊便成了石山區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最終形成了生態惡化—口糧不足—開墾放牧—生態惡化的惡性循環。

黑羊供不應求 大量出口港澳

 馬山縣是全廣西唯一的「供港澳活羊中轉場」,馬山黑山羊大量出口到港澳等地,目前年均出口量3萬多隻,主要銷往港澳及東南亞地區,供不應求。據了解,廣西黑山羊亦「登上」港人餐桌,是港人酷嗜的「羊腩煲」主料。但一直以來,黑山羊的過度放牧嚴重惡化生態。為了把產業發展與保護生態統一起來,保證石漠化綜合治理和農民增收得到雙贏,馬山縣大力推廣「羊當豬養、草當糧種、科學圈養、適當運動」的生態養殖模式。目前,馬山縣通過推廣種植高產牧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降低了牛、羊放牧對石山草木植被的破壞,促進了石漠化治理。同時,養羊業初具規模,養羊戶達l.45萬戶,養殖量達12.5萬隻。

相關新聞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二•治頑石 初見效 八桂披綠路仍遙 (2009-05-07) (圖)
孔子家譜今秋發佈 港台千人入冊 (2009-05-07) (圖)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一•過半土地石漠化 廣西發展戴鐐舞 (2009-05-06) (圖)
逾萬洋販 離穗返鄉 (2009-05-03) (圖)
馳名商標被批發 最高法院今起出拳打假 (2009-05-01) (圖)
沿海省外貿重創 中西部環渤崛起 (2009-04-30) (圖)
萬億投資未到位 災區重建三難題 (2009-04-28) (圖)
粵港跨境家庭 家變警號呼嘯 (2009-04-26) (圖)
年輕外交官 青春奉獻中華崛起 (2009-04-25) (圖)
廣九直通車30年專輯 (2009-04-23) (圖)
中國造航母 將先小後大 (2009-04-22) (圖)
中國昂然邁進 「大海軍」時代 (2009-04-21) (圖)
港企「3招」突圍 成海嘯生還者 (2009-04-20) (圖)
海南確立目標 建國際旅遊島 (2009-04-19) (圖)
探訪雲南「台灣村」:蒼山洱海茶為伴 有緣他鄉即故鄉 (2009-04-19) (圖)
穿時空生死度外 歷艱險家國繫心 (2009-04-18) (圖)
溫州再爆「抬會」融資風波 (2009-04-18) (圖)
助企業謀活路 廣交會破慣例 (2009-04-15) (圖)
公屋欠租飆升 2萬戶拖2680萬 (2009-04-13) (圖)
400萬學子湧上海 與農民工搶飯碗 (2009-04-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