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浩劫一周年系列報道:孩子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四之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川震孤雛:破碎心靈初癒合 淒清校園現笑顏

本報駐山東記者 殷江宏、于永傑

 孩子,是汶川大地震遭受傷痛最大的群體:很多孩子離開了,很多孩子成為孤兒,很多孩子傷殘在身,更有很多孩子不得不開始已被改變的生活……因此,本報將報道這場浩劫一周年的採訪對象,瞄準了孩子。我們到汶川、北川、什邡、都江堰,甚至到山東日照—數百名大地震造成的孤兒集體寄養在那裡—為我們的讀者,報道孩子們的現況和他們背後的故事。

 「媽媽,我知道您在天堂裡有許多擔心,擔心我挨凍、挨餓,不用功學習……請放心吧,我親愛的媽媽。在這裡,我生活的很好,有許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陪伴著我……媽媽,願天使替我愛你……」

 5月2日。山東日照安康家園。震後孤兒王茗未的演講讓聽者為之動容。一年前,王茗未和500多名來自四川災區的孩子被送到這裡,經過一年的悉心照顧,大部分孩子均已露出久違的笑臉,安康家園裡隨處可見他們嬉戲的身影。但在快樂的背後,他們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卻從未停止……

家庭式收養 川菜廚師常駐

 佔地50畝的安康家園,是2008年5月經中國婦聯兒童基金會倡議,由日照鋼鐵集團將未使用的職工宿舍改建而成,擁有4幢住宅樓,共192套住房,配套投資2,000多萬元。

 目前,安康家園尚有災區兒童522名,其中孤兒338名,是一個由漢、回、羌、藏、苗、彝、土家族等7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安康家園為此專設了民族餐廳,安排課餘學習漢語,還聘請了川菜廚師。

 齊建新是這522個孩子的大家長。據他介紹,安康家園採取的是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每套住宅都是一個獨立家庭,而非集體宿舍。每個家庭配有一名安康阿姨,負責照顧4到6名孩子,其中一些年齡較大的男生則由安康哥哥照顧。

 「目前來看,這種家庭式集中收養模式對於孩子的心理恢復亦起到重要作用,若非投入太大,完全可以成為今後孤兒院的發展方向。」齊建新表示。

音樂撫傷痛 畫筆描繪心聲

 據齊建新介紹,有11%左右的孩子剛來時存在嚴重心理問題,有的甚至有自殺傾向。受地震刺激,他們不敢住進樓房,晚上不敢睡覺,或者做噩夢,一停電就嚇得尖叫,有黑暗恐懼症。

 為此,安康家園特別邀請來兩組心理輔導隊伍,一組針對患有創傷後應急障礙(PTSD)的孩子;一組提供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治療,疏導不良情緒。由於及時受到照顧,目前震後孤兒大多恢復得很好。

 6月份,孤兒們就要回到家鄉四川,日照鋼鐵集團已斥資1億元,在成都為他們興建了一個「新家」。而曾經承載了他們淚水和笑聲的山東安康家園,亦將成為他們難忘的記憶。

一個孤兒,一個故事……

個案一:雙親笑常伴 立志當教師

 朱茂蘭,回族,今年15歲。一年前,她在那場震驚中外的浩劫中永遠失去了雙親。她指著手機屏幕上依偎的兩人告訴記者:「這是我的爸爸媽媽,是用爸爸拍身份證時的照片合成的。」

 說這話時,安康家園正組織孩子們參觀日照森林公園,朱茂蘭不時用手機給夥伴們拍照。每次打開手機,都會看到父母在衝著她微笑。

 「我剛來的時候不想說話,這裡的心理老師找我聊天,陪我們做遊戲,後來我才慢慢好起來。」談起往事,朱茂蘭的語氣依然黯然,但很快又露出笑臉—她被台上表演的小猴子逗得前仰後合。

 朱茂蘭手上的腕鏈﹐還是在四川讀初一時和同學們一起編的。現在,這些同學大多已不在人世。那場浩劫,使她一夕之間成熟了許多。朱茂蘭喜歡跳舞,經常代表安康家園參加演出。不過,她的理想卻是當一名初中教師,「在汶川地震中,我們學校的老師大多數都遇難了。從那以後,我一直覺得,教師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說這話時,她的眼中充滿了堅定。

個案二:「越來越好」名字滿溢愛

 名字代表了父母對兒女的愛。14歲的藏族女孩左安越向記者詳細解釋她名字的由來:「左是我爸爸的姓,我是安字輩的,越則是越來越好的意思。」左安越的父親生前是當地的鄉長,母親是一名教師,二人均在地震中遇難。

 左安越說,「這段時間我學會了自立。」她曾經去參加天津師範大學的校慶演出,「當時下面有3萬多名觀眾看著我們,我都沒有緊張!」說起這些,左安越很是得意。她的理想是將來當一個舞蹈家,要不然就像媽媽那樣當一名數學老師。

個案三:升旗少年 最思家鄉臘肉

 楊濤在一群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中很惹眼,高高的個子,剪了一個流行的蓬鬆髮型。他是安康家園的升旗手,16歲的他在這裡要承擔一個大哥哥的責任:組織弟妹們排隊、更小的孩子走累了他會抱著他、為女生拍照。他說他想念家鄉的臘肉,「豬肉醃好,用煙熏乾,可以放好幾年都不壞。」6月底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吃臘肉。

 記者問他家裡還有什麼人,他說有叔叔、姑姑。「有弟弟妹妹麼?」「原來有弟弟,後來……沒了。」談起地震那一刻,楊濤說他想起來還很害怕,「當時正在下課,有同學叫我去樓上玩,我說我要去打籃球,就在他們上樓的那一刻……」,楊濤說:「如果我去了,也許我也沒了。」看得出來﹐他很避諱「死」字。

 打開楊濤的QQ空間,首先看到三支白色的蠟燭在夜空下靜靜地閃爍,天空上出現了這樣一行字:「願天使陪伴你,化作了天邊的流星」。

港生遠道看望 傾囊購贈樂器

 今年3月,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14名師生到安康家園為震區孩子補習英文,並聯袂舉行聯歡晚會。談起這次聯誼,聯合世界書院學生劉杉杉還記憶猶新:「他們沒有想像中的低沉,反而比同齡的獨生子女更活潑。」安康家園一名幼稚園小童天真地問聯合書院非洲裔的團員:「哥哥你的牙齒怎麼這麼白啊?」劉杉杉說自己在一旁開懷大笑時,內心也不免為小小年紀的他就遭受如此巨創而產生一絲辛酸。

琴行老闆 慨然「減價」

 在同安康家園討論後,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決定購買一套電聲樂器贈送給孩子們,希望能用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幫助他們逐漸淡忘傷痛。14名師生湊出除路費外身上的15,000元錢,琴行老闆得知是為安康家園獻愛心,就將原價26,000元的樂器以15,000賣給他們,「一提到地震,尤其是地震中成為孤兒的孩子們,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本能的愛意」,劉杉杉這樣說。

 可喜的是,記者此番再赴安康家園得知,家園已經聘請老師在教孩子練習樂器,一支由家園孩子自己組成的電聲樂隊不久就可以登台演出。劉杉杉和同學們知道後很開心,「我們正在考慮每年都組織一次類似的聯誼活動,希望下次可以欣賞他們的表演。」

孩子,懂事得令人心痛!

記者手記 在安康家園的兩天,職業的敏感告訴我們--也許有一些話題讀者會很感興趣,但每當看到孩子們明亮的眼睛,實在不願意再讓他們打開那些沉重的記憶。

 一切能為這些孤兒們做到的,大人們都已盡力。但無論如何傾盡心力,也永遠抹不掉那條心靈裂痕。在安康家園的手繪報欄裡,一篇用黑筆抄寫的短文《墓地的沉默》,包圍在五顏六色的彩畫中,文章寫道:「……不管什麼時候,中國人都具有一種刻苦耐勞的精神,總想永遠保持著整潔,給人以最爽朗的印象。在墓地下面的人雖總是沉默,但他們在九泉之下也永遠繼承著這種精神……」我心痛於他們小小年紀,就已開始思考這麼沉重的命題,那一刻,我甚至希望他們去打電子遊戲、去為了買雙運動鞋而向大人撒嬌使性─震後的孤兒,懂事得令人心痛。

 走在安康家園裡,不時會有孩子和我們笑著打招呼。但也正是這些笑臉,深深刺痛了記者。我知道,他們被照料、教育得很好;我知道﹐他們在用笑容減輕大人的擔憂;我更知道,他們對於一年前那一天發生的一切,並沒有忘記。

 這些孩子,大多來自邊遠山區,以前從未看過大海,連汽車都很少見到。在這裡,他們過的卻是一種完全不同過去的現代化生活,在當地最好的學校上學,還學會了上網,以後也將會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但他們付出的代價,卻是失去了以前的所有,包括至愛他們的父母……

相關新聞
浩劫一周年系列報道:孩子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四之一) (2009-05-08) (圖)
浩劫一周年系列報道:孩子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四之二) (2009-05-08) (圖)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二•治頑石 初見效 八桂披綠路仍遙 (2009-05-07) (圖)
孔子家譜今秋發佈 港台千人入冊 (2009-05-07) (圖)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一•過半土地石漠化 廣西發展戴鐐舞 (2009-05-06) (圖)
逾萬洋販 離穗返鄉 (2009-05-03) (圖)
馳名商標被批發 最高法院今起出拳打假 (2009-05-01) (圖)
沿海省外貿重創 中西部環渤崛起 (2009-04-30) (圖)
萬億投資未到位 災區重建三難題 (2009-04-28) (圖)
粵港跨境家庭 家變警號呼嘯 (2009-04-26) (圖)
年輕外交官 青春奉獻中華崛起 (2009-04-25) (圖)
廣九直通車30年專輯 (2009-04-23) (圖)
中國造航母 將先小後大 (2009-04-22) (圖)
中國昂然邁進 「大海軍」時代 (2009-04-21) (圖)
港企「3招」突圍 成海嘯生還者 (2009-04-20) (圖)
海南確立目標 建國際旅遊島 (2009-04-19) (圖)
探訪雲南「台灣村」:蒼山洱海茶為伴 有緣他鄉即故鄉 (2009-04-19) (圖)
穿時空生死度外 歷艱險家國繫心 (2009-04-18) (圖)
溫州再爆「抬會」融資風波 (2009-04-18) (圖)
助企業謀活路 廣交會破慣例 (2009-04-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