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浩劫一周年系列報道:孩子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四之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北川少年:高低床上看電影 板房校舍即是家

本報記者:王長富、羅斯、趙鵬飛、聶偉

 4月30日,四川北川中學長虹培訓中心臨時校址,初二9班的同學們正在切蛋糕。在地震中失去母親的李仁強,在同學的陪伴下度過了15歲生日。他們身後的牆上,是溫家寶總理去年在災區留下的「多難興邦」四個大字……仁強在一篇作文中寫到:「現在應該面對未來,為了家人,也為了自己。」而他為自己擬的作文題目,也正是《面對未來》。

 李仁強黑黑瘦瘦,短短的寸髮,給人感覺很結實,但他在作文中的文字卻很細膩:「剛跑到操場上,一團灰煙朝我們撲來,頓時朗朗晴空就如同黑夜一般。(地震後)大約20分鐘,黑暗消失了,太陽又出現在我們的上空。同學們停止了哭泣,擦乾了眼淚……但絕望的一天終於來了。姐姐告訴我,媽媽在那一天去世了。我當時痛苦至極。同學小音就說﹕『你現在應該面對未來,為你的家人和你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聽了以後,認為我的確不應該再哭泣。」這篇作文得了33分,比滿分36分僅少了3分。

12孩子一間房 球鞋衣服分類擺

 李仁強的同桌是班級學習委員李曉玲,聰明外向的她在籃球場邊告訴記者:「今天(4月30日)是李仁強15歲生日,晚上我們為他切蛋糕。」

 生日宴就安排在教室裡,有水果、飲料、零食,很簡單,但10多個同學們圍坐一團氣氛高漲。儀式開始,李曉玲主持下,頭戴皇帝紙冠的壽星開始切蛋糕……

 一位同學告訴記者,光是在初二9班,像李仁強一樣遭遇失去母親或父親痛苦的孩子有4個,另有一個雙親都在地震中去世了;而在整個北川中學,像李仁強一樣遭遇的學生接近300人。

 在孩子們的邀請下,記者當晚留了下來,與他們一起住在了板房宿舍。7張高低床,12個孩子把這裡當作了家,球鞋分在一邊,衣服掛在塑膠牆板上,口缸牙刷整齊排放。

絕境中「風可以穿越荊林」

 由於第二天是五一長假,大部分孩子離校回家了,餘下的同學圍著記者的手提電腦,問有沒有電影可看。記者移過書桌,為孩子們放《功夫熊貓》,沒想到引得「鄰居同學」也來看熱鬧,擠得高低床咯咯直響。整整一夜,記者沒進行過一次正式的採訪,更不忍心讓他們回想一年前的傷痛,只看著同學們沉迷在夢想的熊貓身上,感受到曾經處在絕境中的少年,正肩並著肩,相互溫暖。

 地震周年來到之際,北川中學舉辦了一次「美麗家園大型壁畫創作」活動。為此,李仁強的宿舍旁立起了一塊留言板,記者在上面看到一個叫顏丹同學的留言:「風可以穿越荊林。」

 地震前,北川中學有學生2,793人;地震中,北川中學死亡和失蹤人數在1,000名以上;此外,地震還在北川中學造成了40名孤兒、270多個單親家庭和118名胞親遇難的學生。目前,北川中學的在校學生為3,082名。

重訪數百孩子離世的聚源中學 野草輕掩廢墟 紫籐悄吐嫩芽

 在地震中聞名海內外的聚源中學(見本報08年5月24日報道《逾百喪子家長泣問:周邊民房不垮 何故校樓獨塌》),現在被一道綠色的鐵絲網封了起來。廢墟之上,白色的蒲公英開得星星點點,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也開得熱烈。高至腳踝的荒草裡,是連日雨後的積水。兩個歪歪扭扭的籃球架,一副鏽跡斑斑的單槓,提醒我們這裡原來是個操場。

 孩子讀書的聲音沒有了,只有麻雀唧唧喳喳;塌成一堆的教學樓廢墟已被清理完畢,野草蜿蜒著,試圖覆蓋這裡深深的傷痕。空蕩蕩的實驗大樓裡,地震之後的一切仍然保持著凌亂和無序。依稀可辨的昔日校園小道上,水杉依然整齊地排列著,只是顯得有些寂寞。

 在勤學路128號的牌子那裡,兩個只剩下校門水泥墩的地方,記者看到了一株紫籐。失去了校門支持的紫籐匍匐在地上,仍然把春天發出的枝丫倔強地指向天空。

嬉笑不知何處去 操場空蕩伴白頭

 和聚源中學一牆之隔的永安街上,幾個白頭髮的老人搓著麻將,路上稀疏的行人裡,看不見一個孩子的身影。

  72歲的傅相堯在聚源中學的河邊種著豇豆。新的聚源中學徵用了她家的地,她就在河邊自己開了一塊小小的地,「能多種一點就多收一點。」傅相堯的身後,是她剛剛割下來的油菜。在她的身後,隔著一條小路,就是聚源中學的學生操場,以前這會兒正是學生們在操場上瘋玩的時候,到處都是娃娃兒。「這裡死了八、九百個娃,好可憐啊。」傅相堯看著河裡翻滾的水花,喃喃自語。

長翅膀的坦克--堅強地飛翔

記者手記 與北川中學初二9班同學們相處的一晚,使去年在災區採訪過數十位雙眼無神、早已哭乾了眼淚的孩子的記者,感受到他們已經逐漸克服了刻骨的傷痛,開始面對將來。這微妙的心靈變化,體現在孩子們主動為失去媽媽的同學過生日──雖然十餘個孩子圍坐一圈分的只是一個多少有些嫌小的蛋糕;體現在12個男孩子住的板房居然也盡可能保持整潔──雖然房間內球鞋裡的氣味熏天;體現在校園內每一位傷殘的學生,輪椅旁總是相伴著細心呵護的同學……

 北川中學,地震後第一時間組織師生整體轉移,最先實現災後復課,08年高考學校上本科錄取線220人,上專科錄取線482人,學生們的整體成績,相比震前並沒有明顯的退步。

 震後一年的四川災區學校,都在前行,都在重建,但最打動記者的是,在一個災區學校的美術作品展上,看到了一輛用泥捏成的坦克,居然被孩子插上了翅膀。也許將來有一天,這些孩子,也能如這件稚拙的作品般,既有堅強的外表,又有輕盈的夢想……

明春開學 災區盡是新校舍

 汶川特大地震的發生,使四川省的教育設施遭到嚴重損毀,全省共有9,145間學校需要恢復重建。四川省教育廳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24日,已開工在建的學校有1,937所,佔規劃重建學校數的57.99%;已竣工的學校278所,佔規劃重建學校數的8.32%。

 四川省提出,到2009年底,要基本完成學校恢復重建任務,即力爭在今年底完成學校恢復重建任務的95%,確保95%以上的學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學習。到明年春季開學,全省除極少數異地選址的學校外,所有災區學校的學生將告別板房,進入永久性建築學習。

8秒轟然倒塌 8級抗震新標

 《四川洛水中學教學樓倒塌 建築商坦言蓋危樓》、《傷亡慘重的什邡市洛水中學》……一年來,網上關於什邡市洛水中學的消息,糾集著太多人的心。記者一年後再次來到洛水中學,整個校園,除了校門仍然矗立之外,就只有一棟破敗的宿舍樓,搖搖欲墜地挺立在已被夷為平地的學校舊址之上。

 去年8月14日被任命為洛水中學校長的徐開全,從事教育已有27年,他對記者表示,與地震前不同,如今板房學校工作的重點在以往「以教學為中心」之外,加上了一個新的「以安全為中心」。

 「安全為中心」的背後,是徐開全對地震的慘痛記憶:強震來襲,洛水中學的一棟教學樓只支撐了8秒鐘就轟然倒塌,從一樓到四樓,瞬間化成一堆夾雜著血肉的斷牆殘垣﹗地震之前的洛水中學包括初中部和高中部,共有2,700多學生,165名老師。地震令90名學生和1位老師失去生命,另有60多個學生傷殘。

 對於死傷慘重的原因,徐開全分析說,首先是洛水中學正好位於龍門山地震帶上;其次是洛水中學的教學樓是1989年興建的,當年各方面的安全標準都比較低。

重建責似泰山 校長日做13個鐘

 「新的洛水中學,選址在老洛水中學附近1公里的地方,由台灣慈濟基金會捐建,佔地65畝,比舊的學校大了近一倍,預計投資3,800萬元。建成後將成為整個綿陽地區,甚至整個四川省條件最好的學校之一……」

 說話時,徐開全沒有興奮,臉上的神色依然凝重。預定明年9月開學的新校舍,令徐開全擔負著教學以及全校師生安全的重責,讓他難以輕鬆,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13個小時。

 在記者重訪的北川縣、綿陽市、什邡市、綿竹市等重災區,大多數重建學校都在按「8級抗震、9度設防」的要求設計施工,這比國家規定的抗震烈度還要高1度。其中,在新的聚源中學工地上,掛著很多標語:「建一所震不倒的學校」、「建磐石學校」……口號無疑十分有力,細想卻也讓人心酸。

相關新聞
浩劫一周年系列報道:孩子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四之一) (2009-05-08) (圖)
浩劫一周年系列報道:孩子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四之二) (2009-05-08) (圖)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二•治頑石 初見效 八桂披綠路仍遙 (2009-05-07) (圖)
孔子家譜今秋發佈 港台千人入冊 (2009-05-07) (圖)
廣西石漠化系列二之一•過半土地石漠化 廣西發展戴鐐舞 (2009-05-06) (圖)
逾萬洋販 離穗返鄉 (2009-05-03) (圖)
馳名商標被批發 最高法院今起出拳打假 (2009-05-01) (圖)
沿海省外貿重創 中西部環渤崛起 (2009-04-30) (圖)
萬億投資未到位 災區重建三難題 (2009-04-28) (圖)
粵港跨境家庭 家變警號呼嘯 (2009-04-26) (圖)
年輕外交官 青春奉獻中華崛起 (2009-04-25) (圖)
廣九直通車30年專輯 (2009-04-23) (圖)
中國造航母 將先小後大 (2009-04-22) (圖)
中國昂然邁進 「大海軍」時代 (2009-04-21) (圖)
港企「3招」突圍 成海嘯生還者 (2009-04-20) (圖)
海南確立目標 建國際旅遊島 (2009-04-19) (圖)
探訪雲南「台灣村」:蒼山洱海茶為伴 有緣他鄉即故鄉 (2009-04-19) (圖)
穿時空生死度外 歷艱險家國繫心 (2009-04-18) (圖)
溫州再爆「抬會」融資風波 (2009-04-18) (圖)
助企業謀活路 廣交會破慣例 (2009-04-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