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宏利金融高級區域經理
造成內地長期「高儲蓄、低消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居民對未來風險和收入預期不確定,進而增大預防性儲蓄。大力發展保險業,能有效消除居民在醫療、養老方面的顧慮,提高消費意願,最終達到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目的。香港保險界多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可以積極參與內地市場,為國家的保險業發展作出貢獻。
內地經濟能否成功轉型的最大瓶頸,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問題。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但「三駕馬車」長期以來未能並駕齊驅,投資和出口遙遙領先,而消費遠遠落後。改革開放以來,內地每年的GDP中來自投資的比重長期保持40%-45%的高位。長期的出口貿易順差難以維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也是不穩定的,只有內需才是內地經濟發展的真正引擎。內地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社會保障為廣大百姓提供底線經濟安全感,進而無後顧之憂地消費。
內地社保滯後影響消費
內地已經初步具備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的基本物質條件。過去十年來,內地財政收入大幅增長,說明內地已有相當的財力來支持建立初步覆蓋全社會的社會福利體系。保險是保障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保險業,充分發揮其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對於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歷史經驗看,單純增加居民收入並不能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相當一部分可支配收入都流回了銀行而非消費部門。因此,拉動內需的關鍵是解決居民的後顧之憂,提高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水平,真正提高居民的消費信心。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內地的保險業相關制度還不健全,保險產品也還比較單一,保險的深度和廣度都還較低。因此,應積極發揮保險業對內需的拉動作用。香港保險界多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專業經驗,可以積極參與內地市場,為國家的保險業發展作出貢獻。
去年年底,國務院推出擴大內需三十條政策,強調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促進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其中第十四條規定:「穩步發展與住房、汽車消費等相關的保險。積極發展建工險、工程險等業務,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供風險保障。做好災後重建保險服務,支持災區群眾基本生活設施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研究開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市場,引入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競爭,支持出口貿易。」第十六條規定:「積極發展個人、團體養老等保險業務,鼓勵和支持有條件企業通過商業保險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計劃,研究對養老保險投保人給予延遲納稅等稅收優惠。」
粵港應把握「先行先試」契機
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珠三角區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三地合作賦予新的內涵,廣東再次獲得「先行先試」的契機,應進一步向香港開放保險業市場,建議可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應允許香港保險中介人,為已購買境外保單的珠三角客戶作售後服務。如果從壽險業務來看,據香港保險監管機構統計,香港每年的保費收入為400多億港元,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珠三角,達120億港元。個人遊開通與CEPA實施後,業界保守估計這個數額將保持超過三成的年增長。由於投保境外保險具有許多風險和麻煩,使內地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利益得不到切實保障,允許香港保險中介人為已購買境外保單的內地客戶作售後服務,可以保障內地客戶的利益,這對兩地都有利。
第二步,應允許香港保險業與珠三角保險業共同組建合資保險公司。保險業是講求人脈關係的行業,香港人很難與土生土長的內地人競爭。香港保險業要佔領內地市場份額,應允許香港保險業與珠三角保險業合作,共同組建合資保險公司,在內地開展業務。通過聯合經營的方式,協助香港保險業繞過保險市場障礙,克服對內地資訊不了解等困難,開展業務。
第三步,應允許香港的保險公司把商業保險產品引進珠三角。商業保險對有效減輕財政負擔,緩解政府壓力,盡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具體到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來說,商業保險能滿足居民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需求,提供保障程度更高的養老保險產品,有效彌補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不足,滿足了居民較高層次的養老保障需求。商業保險的特點是專業化強、一對一帳戶、支付明確,能很好的消除人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允許香港的保險公司把商業保險產品引進內地,對於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促進經濟健康運行、保障社會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