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松 資深教育工作者
爭議多時的「教學語言微調方案」終由行政會議一錘定音,方案的實施宣告母語教學政策的終止,香港教育將另有一番「景象」,可能出現下列的變化:
一、教育由「英文」主導。「微調」本身就是為提高學生英文水準而作出的,只要學生學好英文,哪怕他科學習有損、德智體群美全面教育有缺,亦在所不惜。此例一開,今後的教育將以英文教學的得失作為基本取向,亦即由英文主導,中文教育勢必被邊緣化。英文的價值奇高,據說是為了提高香港的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這個論調的根據從何而來,姑且莫問;它那嚇人的威勢,便足以壓倒社會上質疑或反對的聲音了。甚麼全人教育,談何容易,最切實的莫如提高學生的英文水準,這才是社會之需,家長之願。總之,英文至上。各校的水準大抵可用英文科成績去衡量。各校大可以英語授課作為賣點,這樣才能提高校譽,確保生源。在「英文」主導下,教育改革、「三三四」學制會產生甚麼變化,看來也不必理會,反正學好英文,萬事大吉。
方案不完善 學界現混亂
二、學界出現混亂局面。微調方案其實並不完善,它本身就自相矛盾,例如標籤效應會因減得加、分科以英語授課有悖於「按學生語文能力選擇教學語言」的基本原則、明知真正能以英語授課的學校不多卻又堅決反對「英文書中文教」。各校一旦貫徹這個方案,便會發現自己陷入窘境。「微調」的那些自相矛盾既不宜承認,又不能掩飾,怎麼辦?如何向師生及家長交代,這是首先必然碰到的一個難題。分班、分科以英語授課的安排能否化解師生和家長的反彈,這是最傷腦筋的事。同級或同科分別以母語和英語授課固然怪異,而課堂上以結結巴巴的英語講授或偷偷摸摸運用「雙語」教學亦算離奇。有的學校別出心裁,竟要學生同科採用中、英文兩種課本。對於教育的這種「多元化」,當局怎樣看待?若當作正常現象便大可不予理會;若視為混亂局面,則又如何處理?
三、教師超負荷。落實微調方案要依靠教師,但教育局和學校的管理層作出有關的決定和措施,未必都能充分顧及教師的承受力。如果認為只要教師接受培訓,困難便迎刃而解,那是天真的想法。培訓並非萬能,碰到諸如「一科兩語」或「一級兩語」這樣罕見的難題,連培訓的導師也感到棘手,因為沒有先例可循。若要將教師的英文水準提升至「熟練運用英語授課」的程度,那又需要多長的時間?難道短期內可一蹴而就嗎?「為師生鬆綁」本是教改的目標之一,現在師生負荷不減反加,難道不值得教育的決策者深省嗎?
香港須加強英語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但不應讓英文主導教育;學生歡迎辦學多一些彈性,但不允許產生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我們要求教師承擔教學的重任,但要顧及教師的承受力。推行「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如不能正確解決上述問題,其後果是不能令人樂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