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受老莊哲學影響的外國建築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6-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受中國建築及哲學影響甚深的密斯

司徒一凡

 德國建築師密斯(1886-1969)是世界公認的二十世紀建築巨匠,亦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他有一個冗長的全名: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但人們一般只簡稱其為密斯。

 密斯並未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其卓越成就完全是靠自我不斷學習並在實踐中逐步累積的。他十四歲時即跟隨作石匠的父親開始擺弄石頭,後進入職業學校學習,兩年後任職一間建築公司的牆面裝飾工,十九歲又到建築師事務所及傢具設計師處學藝,二十一歲即自己設計建造了其第一幢房屋。1908年起,密斯到德國著名的貝倫斯建築事務所工作三年,在此期間他在歐洲各地考察了優秀的古典建築。隨後,密斯開設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重要開端。他曾於1930年出任德國著名的「包浩斯」學校第三任校長。後於1938年移居美國芝加哥,出任伊利諾工學院(IIT)建築學院院長,並為美國各地設計了許多經典的現代主義建築。

 1928年,密斯首次提出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築原則,它很快便在建築界流傳開來,成為無人不曉的名言,至今仍被許多業內人士掛在嘴邊。密斯1929年為巴賽隆拿世界博覽會設計的德國館,充分展示了他的建築理念。該建築主要以鋼材和玻璃建造,配以院落與水池,其內外空間佈局巧妙,開暢通透,被稱為「流動的空間」,人行其間,步移景變,與中國傳統園林有相通之處。原裝的德國館在世博會閉幕後即被拆卸,僅存世八個月,但其留下的十餘幅黑白照片卻影響了幾代建築師。人們難以割捨對其懷念之情,在半個多世紀後的1986年,在原址按原樣重建了這座建築,以此紀念密斯誕生一百周年。

 密斯生前從未在公開的言論中提及他的建築與中國的關係。但事實上,密斯在1930年代後的建築理論,直接或間接來源於中國及日本建築。儘管從現有文獻中很難找到任何密斯關於日本及中國建築的言論,但人們從他的藏書中還是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及日本的興趣。據《密斯之後》(After Mies)一書記載,《老子》是密斯一生研讀的重要書籍,他晚年的藏書還有《論語》、《孫子兵法》、《日本民居》等。台灣著名建築史專家及建築評論家孫全文教授,對中國傳統建築與哲學對密斯的影響有較深入的考證與研究,他在有關的著述中提及,當1937年密斯準備赴美國時,旅居柏林的華裔建築師李承寬曾訪問過密斯,在兩人交談中密斯承認,他曾受到中國建築及哲學的影響。

 德國首都柏林在密斯開始嶄露頭角的1920年代,不僅是歐洲的文化重鎮,也是現代建築理論發源地,還是歐洲漢學和中國建築研究中心。那時已有《老子》、《論語》、《莊子》及《易經》等譯本在此出版,同時還有一些論述十七至十九世紀中國文化對歐洲影響的專著,如《中國與歐洲》、《中國建築藝術與景觀》、《中國建築》等先後面世,在當地掀起了對中國建築研究的熱潮。一個由許多領先建築師組織的「十人環社」也在此時成立,成員包括孟德爾松(Erich Mendelson)、哈林(Hugo Hring)、陶特(Bruno Taut),密斯曾任該組織主席。哈林是密斯的好友,曾借用密斯事務所的辦公室一起工作,他對中國哲學及建築尤感興趣,認為「老子及禪之思想是人類最高的智慧」,並著有《中國建築屋頂形式之起源》。陶特也對東方建築特別是日本建築具濃厚興趣,他曾在日本京都停留三年研究日本建築與文化,後又到北京研究中國建築。這兩人對密斯的建築思想均不無影響。

 據孫教授研究,密斯建築思想與中國哲學關係的另一可能來源,是著名美國建築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的「有機建築」理論。賴特在著作中曾多次強調東方哲學與建築的優越之處,甚至說「有機建築」思想就存在於老子的哲學中。賴特曾是密斯早年最崇拜的建築大師之一,他移居美國時亦曾得到賴特的幫助。故密斯因受賴特影響而對中國建築與哲學產生興趣,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名言「少即是多」似乎也有老子「少則得,多則惑」的影子。

 密斯設計的不少住宅,其空間多採用中國合院式建築形式,以圍牆圍繞出戶外自然庭院,並運用中國園林建築的「借景」手法,使室內外空間達至配合與平衡。有些住宅內部空間佈局極似中國廟宇或宮殿建築的空間形式。早在擔任「包浩斯」校長時,密斯就與學生們一起研究過都市住宅採用合院式建築的可能性,他認為這是一種不受干擾而可過寧靜生活的住宅類型。密斯出任IIT建築學院院長後,更加重視對合院式住宅的研究與教育,使其在所開設的課程中佔了重要的位置,並特別邀請一位來自北京的中國建築師主持有關課程的講授。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受老莊哲學影響的外國建築師 (2009-06-23) (圖)
豆棚閒話•金庸入作協 激活文壇江湖 (2009-06-23) (圖)
人生感悟•松木留下來的神話 (2009-06-23)
開卷有益•譚伯牛煮酒烹「湘軍」 (2009-06-23) (圖)
亦有可聞•「完人」不「完」 (2009-06-23)
歷史與空間 :「三一七」國醫節 (2009-06-20) (圖)
城大中國文化中心講座資訊 (2009-06-20)
豆棚閒話:談青海熱貢的唐卡藝術 (2009-06-20) (圖)
文化觀察:書展,來看看他們怎麼罵 (2009-06-20) (圖)
你以為池莉是誰 (2009-06-20) (圖)
歷史與空間•在邊城望大陸 (2009-06-17) (圖)
開卷有益•讀書札記兩篇 (2009-06-17)
豆棚閒話•揚州.東閣.官梅 (2009-06-17)
古典瞬間•「秦晉之好」未必可稱道 (2009-06-17) (圖)
亦有可聞•奈良與揚州之間 (2009-06-17) (圖)
歷史與空間•「犬儒」與「猛士」的青春 (2009-06-16) (圖)
古典瞬間•慈禧太后與故宮古樹的傳說 (2009-06-16) (圖)
豆棚閒話•不要讓偏激為道德守夜 (2009-06-16)
人文世相•作為詩人的汪曾祺 (2009-06-16)
亦有可聞•政府官員更應該知道「文化遺產日」 (2009-06-1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