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定
乾陵,是唐代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發掘的皇陵,加上是唐高宗和武則天二位皇帝的合葬墓,故而千年以來遊人如雲,於今更甚。
做了二十一年女皇帝的武則天,生前隆威赫赫,而且活到八十一歲高齡,加上有關她的種種傳聞,自然成為千秋之後熱鬧的評說和談資了。
乾陵,位於西安以北七十八公里的梁山上。我們一行乘車將至時,導遊即呼我們放眼前觀,原來陵前有雙峰山恰似挺立的雙乳,而整個陵園依山勢起伏佈局,遠望酷似一具靜靜地躺臥着的女性軀體,如此逼真的地理形貌,令人聯想到此陵正是女皇長眠之地呢。
進入乾陵園區,似乎有一種古意撲懷而來,眼前的御道兩側分列的唐代石雕群像彷彿仍有生命似地迎候着我們,我走到號稱「儀衛中郎將」的十對石翁仲中的一尊前仰視,只見面目表情猶活靈活現呢。這種高逾四米以上,扶長劍並長立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儀仗隊形象石雕群像,至今衣袖褶紋清晰,神態各異,唯西側一尊因風化而出現了裂痕,已被今日乾陵文物保護當局以鐵環加固。我用手輕拍「他」堅硬的衣袖,別有心情,但似覺有一種詩情。
到乾陵,必看無字碑。此碑重近百噸,高六米以上,整座碑氣勢雄偉,而碑首上盤繞的八條螭龍,更其壯觀。此無字碑陽面上,刻滿了自上至下的方格子,共有四千五百餘格,可見此無字碑當初立碑時是應有文字要刻上去的,而多至四千餘字的碑文原文,想必出自唐代某大家之手,惜乎因了某種如今誰也無法猜知的原因,終令此碑成了無字碑。
我繞碑而觀,見無字碑上半截以下竟有不少文字隱約可辨,原來是宋元以來直至明代所刻,共有四十二段題詞,其中數金代一位皇弟的女真文附漢文題詞最清晰,大意是說他命令整修乾陵地面諸建築物並為之一新後的欣慰:「今復謁陵下,繪像一新,迴廊四起,不勝欣懌,與醴陽太字酣飲而歸。」另有一明代駐當地官吏的題詞清晰可讀,無非是「到處一遊」式的感喟文字。很多遊客愛在無字碑前留影,那是一種人文歡情,其中蘊含史情之深,自可想知。
離無字碑僅數十步之遙,即為述聖記碑和碑亭,有趣的是此碑文竟是武則天親撰,共八千字,歷數她的丈夫李治的文治武功,由唐中宗李顯以楷書寫就,據說當年字字填金,可見此碑氣勢不凡。歷盡了千年風雨變遷的述聖記碑,大約在明代的關中大地震後終斷裂數段,後即棄於荒煙野草之中。
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五七年,由當地乾縣政府文物部門重新收集此碑斷塊,因年代久遠,石質漫漶,僅剩二千餘字了。至今所見者即為五十二年前所修之碑。與無字碑一樣,此述聖記碑同屬國寶級文物。
乾陵的六十一尊無頭石人像,分列朱雀門外東西二側,東列二十九尊,西為三十二尊,皆為圓雕並與真人等高。這批石人的來歷有數說,一說是當年葬李治時前來弔唁的各國客使群像,依真人雕刻置陵前,據云「刻之以誇耀後世也」。另一說是此批石像皆為武則天臨政時所刻,武則天歿後下葬時一併立於陵前,以示「拱衛天子」。
如今親見如此雕刻精美的石像皆無頭,方知委實可惜,而當地導遊對石像無頭之因也不甚了了,其中較流傳的是為石像中的一位蕃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元慶」的小兒子,恥其父臣服唐朝,深夜潛至而破壞所致。此「無頭案」,如今自然更難確證了。
乾陵主墓至今保存完好,當年郭沫若念念在茲的「盛唐寶物無恙乎?」大約應是沒問題的,這也是我們後來子孫的考古課題了。
在乾陵耽留半日,導遊便催我們快去參觀另一景點,即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乃武則天的孫子,死時年僅十九歲。此墓早年被盜,但在一九七一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仍多至一千二百件以上。懿德太子墓的墓道深埋地下,參觀者須順墓道而下,所見最珍貴者是墓道兩側的繪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彩繪,其中的唐代車馬圖與敦煌莫高窟內的題材十分相似,而唐代建築圖和八豹圖及放鷹圖更負盛名,人物和動物栩栩如生且色彩鮮艷如故。
靜靜地與眾人走在墓室過道內觀賞,我忽然吃了一驚,發現近在咫尺的眼前一處彩繪牆皮已見鬆動,我用手輕輕按之,居然可動搖。心想,如此千年國寶級文物,任遊人們近距離觀賞並可以手觸摸搖動,真是不可思議。我想,這種千年彩繪,若在香港,早就以現代科學技術措施加以保護了,至少應以特殊的玻璃窗與觀賞者分隔開並作防止氧化褪色的處理。
乾陵一日遊,自然此生難忘,大唐之盛之美,仍是今日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