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社民連、民主黨、公民黨在政改上紛紛鬥開高價,行動一個比一個激烈,但奇怪的是最大反響及批評並非來自特區政府、親建制派,而是反對派內的大小黨派。社民連的「五區總辭」被公民黨批為美麗的誤會;民主黨的解散立法會方案被其他反對派稱為激進、不必要;公民黨「總辭」被馮檢基等指斥為不尊重反對派中人。至今為止,反對派的各個總辭方案受到的最大批評都是來自反對派內部,這樣奇不奇怪?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由始至終這些激進方案對準的都不是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各黨派只是通過辭職補選重劃政治勢力,搶奪道德高地,擠壓各小黨;方案引起反對派內傾軋分化,自然不難理解了。
「總辭」是假 奪權是實
為什麼說反對派的「總辭」方案並非對準政改內容?很簡單,因為政改方案根本並未推出,反對派就已經不斷放空炮,故作姿態意味居多。而且反對派的兩大訴求,2012年雙普選;以及在政改方案中列出2017年後的普選安排。這兩個要求都是徹頭徹尾的假議題,2012年普選的要求公然違背人大決議,否定了中央在本港政制發展的決定權,不過是社民連譁眾取寵的說辭。至於公開2017年的普選安排,更是越俎代庖之舉,一屆政府做一屆的事,現屆政府的職責是制定2012年的安排;2017年的安排理應由下一屆政府負責。況且2017年為時尚遠,亦不必提早這麼長時間「設計」具體安排。
本港雙普選的時間表路線圖已經明確劃出,細節具體安排大可從長計議,中大民調顯示過半數民意認同先通過2012年方案。但反對派就是執着於技術枝節,又或是一些不切實際的訴求,竟然提出激進的「總辭」方案,用大炮打蒼蠅,市民都覺得小題大做。而且補選耗費驚人,納稅人隨時要為補選埋單逾二億元,更會激化政爭,市民都不支持這些激進措施。但反對派卻是樂此不疲,各項方案接連推出,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反對派已經下定決心,不論方案如何進步,他們都決定再次綑綁式否決,所以在之前先開出高價,劃下死線,令方案無論如何都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最終有藉口再次否決方案,繼續爭取民主20年,大吃政治老本。
以大欺小 小黨派無聲抗議
二是「總辭」等手段目標不在政改,只不過是利用「總辭」這個過程,擴大政治勢力,佔上政改的道德高地,將反對派內的競爭者邊緣化。這樣就解釋了何以社民連最先提出的方案,受到民主黨及公民黨的冷嘲熱諷,但之後兩黨都相繼走上同一條路。不是他們覺今是而昨非,而是他們識穿了當中詭計,知道如果不出招,地盤將被社民連搶佔,社民連自動請纓三子總辭,不是身先士卒,而是希望藉代表反對派出戰,要其他黨派大開城門,撬鬆地區樁腳,提振聲望知名度,用別家的人力資源為自己抬轎,何樂而不為?
其實,只要細心看看辭職名單,魔鬼就在細節中,社民連推出區內民調包尾的陳偉業及黃毓民,公民黨將民望最弱的陳淑莊、梁家傑推出來辭職,在一對一之下風險不算大,卻可通過補選盡取政治好處,為下屆準備。最毒的是不論是哪個方案,都將對「總辭」最有保留的馮檢基推上賊船,原因就是如果最終馮堅持「唔玩」,失敗的責任自然由馮一人承擔,成功了當然是倡議者之功。機關算盡,以大欺小,什麼都贏盡就是輸了道義,難怪馮火冒三丈。
反對派其他人不是傻子,為公為私自然要抵制,所以看到事件發展至今最大的反對聲音正來自這些小黨小派,但又不能公開批評,令外界有反對派分裂的感覺,唯有無聲抗議,悶聲將方案否決了就算,箇中奧妙正在於此。撥開「總辭」迷霧,其實不過是一盤爭權奪利的政治計算而已,可笑的是余若薇還要在報章撰文呼籲反對派大團結,要敢犧牲,討了好還要賣乖,反對派勇於內鬥,利慾薰心的本質又浮現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