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 財政司司長
施政報告內提出加快香港與內地融合、投資基建、培育人才、開拓新興市場,推展新產業和建設香港成為優質國際城市,這些都是適時的政策,正好務實地回應經濟逐漸改善,同時亦有不可忽視的存在風險的經濟環境。
一場世紀金融海嘯,全球的經濟彷彿經歷一場大病,同時亦考驗了各地政府和人民應付危機的能力和信心。在過去一年,我們經歷了金融海嘯的衝擊,第一季經濟大幅倒退百分之七點八,出口嚴重倒退百分之二十三,是自我們收集數據以來的首次,信貸危機亦使人心惶惶。這一場世紀金融海嘯的破壞力,至今仍歷歷在目。
就業市場趨向穩定
幸而,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在抵禦金融風暴衝擊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隨着外圍情況紓緩,加上政府對抗金融海嘯的措施見效,香港經濟在第二季反彈後,在近月已回穩,消費重拾信心,雖然不少企業仍表現審慎,但總體而言,已較以前進取。
最令我感到振奮的是,就業市場趨向穩定。由於經濟仍處於復甦的初期,企業對增聘人手仍頗為審慎,但我期望失業情況將會進一步紓緩。隨着大型基建陸續落實和上馬,例如西港島線和港珠澳大橋,失業重災區的建造業的就業情況亦可望改善。有建造業界朋友更告訴我,擔心明年大量工程上馬,建造業會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甚至在某些環節可能有輸入外勞的需要。目前勞工市場仍然疲弱,我當然看不到有輸入外勞的需要,為剛平穩的就業市場帶來衝擊。這也可能是一個好時機提供適當的培訓和誘因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建築行業。
自從金融風暴以來,我一直認為就業對我們社會的穩定至為重要,所以應對金融海嘯的措施,亦以「保就業」為主要措施。雖然就業情況有改善跡象,但我絕對不會掉以輕心。在失業率仍未回落至接近較低水平之前,我不會輕易放心。
經濟復甦可能出現反覆
我們的經濟正逐步改善,但出現復甦過程或會反覆的風險仍不可忽視。第一,歐美金融系統內「毒資產」一日未除,將仍會窒礙全球經濟復甦。第二,美國消費者受到教訓,開始出現增加儲蓄、減少負債、減少消費的趨勢,這將使全球貿易進行基本性的調整,難以重拾過往輸往歐美強勁增長的「好日子」。第三,為拯救經濟,各地央行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市場流動性增加,但同時亦帶來一定的泡沫風險,當退市機制啟動時,一旦流動資金抽緊,資產市場是否出現異常波動,令人關注。第四,現時歐美經濟的支撐力量很大程度來自政府刺激經濟措施,一旦刺激經濟措施效應減退,私營部門的需求是否能帶動經濟持續復甦,仍是未知之數。第五,萬一保護主義升溫,將無可避免對香港的外貿構成威脅。
施政報告政策適時
今年的施政報告,正好務實地回應這種經濟逐漸改善,但同時亦有不可忽視的存在風險的經濟環境。隨着經濟衰退的危機逐漸消退,我們可以將眼光由抵禦金融風暴,轉到持續發展經濟,為長遠發展作好準備。所以,施政報告內提出加快香港與內地融合、投資基建、培育人才、開拓新興市場,推展新產業和建設香港成為優質國際城市,這些都是適時的政策,具有現實意義的方向。
循着這個務實方向,我相信我們可以一步一步走向復甦。經歷過金融風暴,我們更了解香港的優勢,我們的金融基礎制度良好,不但沒有發生需要政府拯救銀行的事件,而且更能成功吸引全球資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須要在強化四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協助發展六項優勢產業,以促進香港經濟多元化,增加經濟穩定性,提升香港成為知識型經濟,提升我們的競爭優勢。
經歷過金融海嘯這場大病,各地經濟有些仍在深切治療,部分暫可以移送到觀察病房。我們能夠走出衰退陰霾,尋找固本培元之道,更應好好利用這個機會。我相信,在經世濟民的事情上,我們要認清形勢,知所進退,務實而行,這才是香港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