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明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主席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說,推行國民教育,任重而道遠,特區政府會繼續增撥額外資源,將會組織學生參加配合國民教育課程的內地交流活動,達到深化國民教育的目標。曾蔭權表示,未來十年香港將更快、更全面與珠三角融合,在經濟、文化、社會層面都進入新時代。筆者認為,結合兩地融合推動國民教育,應該成為香港推動國民教育的戰略路徑和目標。
過去一年來,香港師生到內地學習、交流的機會逐漸增加。特區政府和本港青年團體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就北京舉辦奧運會、香港協辦奧運馬術比賽、神舟七號航太員漫步太空、國家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以及支援四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等,組織了大量兩地青少年的交流活動。在特區政府推動和中央政府支持下,「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台已在今年初成立。在本學年政府資助3.7萬名學生參與各項內地交流計劃,並透過這平台與志願團體緊密合作,協調45項由非政府機構組織的交流活動,估計有超過2萬名學生受惠。國民教育同時亦列為「優質教育基金」的優先主題。今年,基金撥款資助多項活動,包括加強國民教育學習成效的計劃,以及內地考察團等。
兩岸四地青年交流日益頻密
為了進一步加強香港青年與內地和台灣青年的交流往來,讓他們在了解國情的同時,增加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在全球化的時代立足香港、放眼中華。香港多位熱心人士在過往成功推動內地與香港青年交流的基礎上,共同發起成立「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希望以此為平台,凝聚香港所有愛國愛港青年社團的力量,全面加強和推動香港與內地、台灣、澳門之間的青年交流,促進青年人的全面成長和進步。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於今年7月26日至31日舉行「愛我中華」——粵港兩地青年文化交流考察團;7月26日至8月1日舉行「兩岸四地青年大匯聚火車團—北京、寧夏之旅」;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舉行「第二屆香港青年交流大使計劃」等,繼續為推動青少年國情教育及加強愛國主義而努力。
長遠來看,特區政府和本港青少年團體應結合兩地融合推動國民教育。因為兩地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認識國情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認識在兩地融合過程中本港青少年的發展空間和機會。本港失業率維持在5.4%左右,其中15至19歲青少年失業率升至24.3%,即4個青少年就有一個人失業。失業年輕化,青少年看不到前途,衍生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吸毒、援交等。失業年輕化,根本原因在於本港市場規模有限,限制了青少年的發展空間。結合兩地融合推動國民教育,能夠增強本港青少年對國家和自己前途的信心,拓展他們的理想和事業。
推動國民教育實現「中國夢」
「美國夢」(American Dream)源於英國對美國的殖民時期,發展於19世紀,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國夢」理想前往美國的。「美國夢」曾經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美國「淘金」,但現在「中國夢」也初具雛形,如今的中國像一個新大陸一樣,吸引越來越多港澳台同胞到中國內地「淘金」,從事各種職業。他們來到中國內地「淘金」,發現在內地得到發展的機遇更多。英國《泰晤士報》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的經濟落後於美國,但它對於未來的樂觀情緒、它的社會活力和它的愛國熱情遠超美國,「中國夢」已取代了「美國夢」。
事實上,廣東與香港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包括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在內的大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僅次於紐約都市圈和東京都市圈的世界第三大都市圈。現時有近21萬港人在內地工作,約50萬港人居留內地,經深港陸路口岸出入境人次每日數以十萬計。當跨境工作及生活隨時間演變成兩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香港的市場規模將由現時700萬人,伸延至超過9400萬常住人口的珠三角。結合兩地融合推動國民教育,培育香港青少年的「中國夢」,發揮拓荒、勤儉、創造的「中國夢」精神,抓住國家大發展和兩地融合帶來的寶貴機遇,拓展自己的人生未來,將為本港青少年的國民教育注入巨大動力。
建議加快發展6大優勢產業的同時,改革本港大學的課程和專業結構,多增加與6大優勢產業有關的課程和專業,同時加強與珠三角的教育合作與產業合作,令更多香港高校畢業的學生,在珠三角的龐大產業鏈中找到事業發展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