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杜
看《建國大業》有國共內戰一頁,雖屬輕輕帶過,但蔣介石、蔣經國形象都躍然銀幕,蔣氏父子帶領百萬殘兵敗將偏安於台,令筆者憶及六十至九十年代常常赴台旅遊公幹,和台灣本省原產人如「小黑」柯受良、「鄒族」人湯蘭花及台灣「外省人」林青霞一家、徐楓一家、鄧麗君一家等結為好友,至今日觀影喚心聲,遂挑起了心中甚多疑團,台灣種種一一在回憶中出現。
首先一疑的是當年蔣氏兵敗如山倒,倉皇辭太廟之時,帶領一船船敗軍跨海奔台,前程未卜,又如何會把數十萬近百萬的軍眷也一齊帶上船「逃命」呢?一九四九年中共北京建國,蔣氏台灣偏安之勢已成,攜走赴台的一船船「軍眷」在台灣北、中、南部軍隊駐地之鄰近,「外省人」群簇成堆,政府撥給一幅幅空地給建泥石屋木房子聚居,成為一個個「眷村」,與部分退伍老兵同住聚活,有辦法者入市鎮做司機零活,家小多數賣麵賣餃子開零食小檔,最等而下者去開荒耕田,所以五、六十年代台灣電影最多這些小攤檔貧家故事(如《再見阿郎》、《輕煙》、《苦兒流浪》等等)。
蔣介石准許容納如此多軍人攜眷逃亡,當時是什麼心態?他要「反攻大陸」如何又給軍人千里外再建家園安居?此人有「桃花源心態」要偏安海外自立小天地為王,想從此不知魏晉不問秦漢麼?
「眷村」文化發揚光大,至今「外省族群」和台灣人「民進黨族群」仍在對峙,但已是勢均力敵。「鼎泰豐」小籠包、「台灣牛肉麵」等等都是「外省」東西,如今都成典型台灣特產,五、六十年代赴台計程車上還常有「提防匪諜」大大幅標語,今日自是蕩然無存了。
蔣氏為何帶這麼多「軍眷」逃台?此事至今尚是一問。以玉石俱焚態度死守金門馬祖,亦是一疑。在鄰的大陳島就守不住而早被「解放」了,而中共建國後國力強大,金門馬祖以至香港澳門皆唾手可得,卻又擱下維持現狀,一時間中國人間「死敵」又做回「兄弟」,我們這一代就如此莫名其妙地寫意生存至今天。
回顧歷史,真有不少荒謬惘然的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