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耀
首先多謝運輸署回應本欄早前論及的交通問題;究竟安裝在東廊西行、告士打道東行近演藝學院及香港仔隧道灣仔出口北行的交通資訊顯示屏,顯示汽車通過紅隧所需時間的資訊,準確性分別有多少?運輸署解說:「顯示屏所顯示的是表示大約二至四分鐘前車輛從顯示屏位置前往各條過海隧道九龍出口收費亭的平均行車時間,而非預測行車時間。由於每一部車輛的實際行車時間會因所選行車線、駕駛習慣及車輛種類而有所不同,系統是計算出大部分車輛的平均行車時間,系統在設計方面亦要求達到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情況下,差異要少於正負百分之二十。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如當駕駛者經過行車時間顯示屏之後,道路交通情況可能發生急劇變化,又或者發生突然事故,引致交通擠塞或減慢行車速度,都會令到實際行車時間同之前所顯示的有所差異。」
這段文字寫得繁複,表達的主要訊息是:給你的資料可能不準確,本部門不會負上任何不實責任。
據知這套系統花費不菲,而每月的營運花費亦不在小數,真不明白花費一大筆金錢,但所提供給市民的所謂交通資訊,就連部門也不願意承擔責任,不如索性關掉算了。夜深人靜時,相信資訊還多少有點參考性,但繁忙時間兩至四分鐘前的資訊能有多少參考價值?連自己也不願擔承責任,提供給市民作甚?市民該以甚麼態度來接收這些信息?這難免讓人聯想到,銀行推銷投資產品時也作這樣的聲明:過去的數據不能預示未來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