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知名作家魯迅與香港也有過密切的關係,他一生中曾三次到過香港。第一次是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七日由廈門赴廣州途中路過;第二次是同年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應邀在必列者士街五十一號的香港青年會發表演講,講題分別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旨在反對用僵死的文言文,衝破思想禁錮,並警惕西方列強利用舊中國的腐敗文化來進行殖民統治。演講受到香港文學界及青年們的熱烈歡迎,成為推動香港的新文學運動的動力;同年九月二十八日,魯迅由廣州赴上海,第三次在香港停留。有關情況,魯迅的《而已集》中的〈略談香港〉和〈再談香港〉均有記載。
魯迅於中國大地一片晦暗的日子,在香港青年會發表的著名演講:〈無聲的中國〉,曾激勵着全國青年和民眾,他呼籲「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魯迅在香港激昂的演講迄今仍令人低迴不已。他演講的地點,原可以保留下來,作為研究者、愛好魯迅作品的讀者甚至遊客參觀的景點,今天已了無痕跡,只留下「無聲的香港」。
四十年代,許多知名進步文化人、作家為躲避政治迫害,南來香港。東北女作家蕭紅在香港逝世,曾下葬淺水灣,後來因香港政府不予重視,所以被遷往廣州銀河公墓安葬。
一九八二年秋,我曾陪蕭軍及其千金蕭耘到淺水灣灘頭,尋覓蕭紅當年下葬之地,卻無從辨認,結果蕭軍父女乘興而來,敗興而去。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當時蕭紅的肺病愈來愈重,端木蕻良委托文友駱賓基代為看護蕭紅,他外出籌集醫療費用和尋找尚未被日軍接管的醫院。幾經轉移,蕭紅被送入了聖士提反女校的紅十字會臨時救護站。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上午,蕭紅以三十一歲的英年離開人世。蕭紅的遺體火化後,遵照蕭紅遺願,端木蕻良將骨灰分裝在兩個瓷瓶裡,與駱賓基一道,設法越過日軍的封鎖線,把其中一個骨灰瓶葬於濱海的淺水灣,把預先準備好的「蕭紅之墓」字樣的木牌豎立於墓前。另一瓶骨灰則在一位大學生的幫助下埋在聖士提反女校後山山坡的一棵樹下。
二十多年前,日本女漢學家池上貞子教授特地遠道跑來香港找我。她說,據端木蕻良透露,蕭紅逝世於聖士提反醫療所,她的骸骨曾埋在香港島聖士提反女校的韆鞦架下。結果我偕她跑到聖士提反女校卻不得其門而入。
為了避難,一九四零年一月,患上肺病的蕭紅與夫婿端木蕻良從重慶同抵香港,先寄居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諾士佛台,一九四一年又搬到樂道八號的小屋。端、蕭居於香港五年間,是他們創作的高峰期。蕭紅的代表作《呼蘭河傳》就是在香港完稿,其他重要著作如《小城三月》、《馬伯樂》、《曠野的呼喊》等等都是在香港創作的。
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蕭紅為紀念魯迅誕生六十周年還帶病勉力創作了話劇《民族魂魯迅》,並在楊剛主編的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連載,這是第一部以魯迅為主人公的話劇劇本。
至於端木蕻良的代表作《科爾沁旗草原》及其他著作如《風陵波》、《江南風景》、《大時代》(《人間傳奇》第五部)等等,也都是在香港完成。香港可以說是蕭紅與端木蕻良兩位作家的重要創作地,也是蕭紅終焉之地,目下都沒有任何有關他們的紀念遺址留下,是十分可惜的事。 (《尋找香港文化景點》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