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反對派就「五區總辭」一事,仍然意見分歧。本報記者劉國權 攝
【本報訊】自政改方案出台後,社民連及公民黨為迫使民主黨參與「5區總辭」,施壓行動逐步升級,反令反對派各黨派之間及黨派內部嫌隙更深。公民黨創黨黨員湯家驊批評,社民連公開在電台、電視台節目中抨擊民主黨,破壞了反對派陣營的團結,是「自殺」行為;他又質疑公民黨提出「雙總辭」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輿論認為,所謂「五區總辭變相公投」,實際上是一個假議題,因為「五區總辭」根本不可能改變人大的決定。部分激進反對派的做法,只能暴露他們挑戰國家憲政體制的圖謀。本港主流民意不願看到政制發展原地踏步,窒礙民主政制向前邁進。
《明報》社評:「泛民」相互攻訐徒惹反感
《明報》社評認為:「香港是多元社會,民主黨派之間取態不同,是屬常態,應該互相尊重和透過磋商,求同存異。但是在遊行中,社民連以叫口號方式施壓,宛如把民主黨和其主席何俊仁視為『鬥爭』對象,這是拙劣的施壓手法。民主黨派之間縱使取態迥異,也不應該相互攻訐,否則徒惹反感和笑柄。」
「根據民間組織『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就5區總辭公投的民意調查,結果發現有47%受訪者反對,支持總辭者僅26%。另外,《明報》以音頻電話於本月20至22日訪問了480人,結果顯示不支持總辭的市民佔42.9%,支持者有33.3%,23.8%受訪者沒意見。從這些調查結果看來,所謂總辭公投在市民之間反應較冷淡,以為泛民登高一呼,市民就會熱烈回應,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客觀現實並不如此。」
「社民連的單一議題是爭取2012雙普選,根本不切實際。大多數市民對於人大常委會《決定》2017行政長官和2020立法會普選,都予接受,因此,這個單一議題能夠號召多少市民投票,實屬疑問。」
《大公報》社評:「總辭」挑戰中央「一國兩制」權力
《大公報》社評指出,「『總辭』和『公投』,荒謬處首先在於完全、徹底混淆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特區立法會兩個不同架構、不同層面的權限和作用。立法會反對派議員,可以不贊同、不通過特區政府提出的修改兩個產生辦法的諮詢方案,但卻無權推翻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作出的二○一二不實行雙普選的決定,前者擁有的僅是地方立法權,後者擁有則是只有中央才能行使的憲制權,二者又豈可相提並論?反對派也不是不明白,在政制發展問題上,所謂『總辭』根本不可能改變什麼,但他們還堅持要這樣做,目的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挑起事端,在社會上製造不安和對抗,從而阻撓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挑戰中央『一國兩制』的權力。」
《新報》署名文章:總辭對民主黨最不利
《新報》刊出劉銳紹文章,分析指「民主黨遲遲未就『總辭』一事作出決定,皆因他們不想被牽蚖韝l走,逐步走向損兵折將的胡同。很多民主黨人認為,從效果來看,『總辭』的最大得益者正是激進的力量,因為激進的力量可以通過這種激進的方法不斷擴大和鞏固實力。即使這些激進的力量不是社會的主流,但只要鞏固百分之十左右的選民,就可以在目前的比例代表制之下取得一定的選票,從而增加在立法會選舉中取得議席的機會。激進的力量不斷『擴大戰線』,而港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卻間接為這股力量創造條件,一些較溫和的民主派受到壓力,民主黨更成為近期的『磨心』。從客觀形勢看,民主黨如果贊同『總辭』,對自己最為不利。民主黨目前是最多區議員的民主黨派,如港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得到通過,民主黨可能在區議會互選立法會議員的過程中多增一個議席。」
曾淵滄:補選與「公投」無關
曾淵滄在《大公報》撰文,指「選舉就是選舉,選舉的課題一定多樣化,選民投票的取向依然是多思維的、多因素的,候選人素質、政綱一樣重要。而且,普選基本上是絕大部分港人希望得到的。一旦出現補選,我不認為會有哪一名候選人會說他不支持普選,在所有候選人一致支持普選之下,誰勝誰敗又如何說是『公投』?還有,如果補選沒有對手,自動當選,那又是一場鬧劇。如果除了反對派的議員辭職參加補選外,又有其他議員也辭職參加補選,一個選區有兩個席位,多個候選人,最後兩名辭職議員又全部當選,誰勝誰敗?」
《頭條日報》社評:補選變爭位 納稅人付鈔
《頭條日報》社評表示,「政黨對五區請辭有不同反應,除了是政治立場外,也涉及選票和議席得失的考慮,這點市民未必有興趣理解,他們比較關心的,是一旦要進行補選,就要動用一筆不菲公帑,按政府估計,總辭後補選費用,大約為一億五千萬之數。……無論市民是否支持他們的做法,都必須直接或間接負擔這筆支出,根本沒有選擇權利,這種表態手法,又是否必須和考慮到不少取態溫和市民的需要呢?」
港區人大代表譚惠珠:總辭難改人大決定
《成報》報道,「譚惠珠昨出席一個電台節目後表示,普選的定義最終由中央決定,若用五區總辭等任何行動,冀改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是相當渺茫,不相信用任何施壓鴾隤k,可以改變兩個選舉辦法的決定。行政會議成員梁智鴻認為,人大常委會對普選已定出時間表,透過五區總辭爭取2012雙普選,是不蚢篕琚C……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亦形容,五區總辭是消極做法。」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借鑑星洲經驗 憂「贏不回席位」
《明報》報道,「對泛民5區總辭有保留的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憂慮,總辭會出現當年新加坡反對黨辭職的結果,最後贏不回席位。新加坡於1960年代已有反對黨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以抗議,《李光耀回憶錄》亦有記載有關歷史,資政李光耀在書中提及,曾是第二大政黨的反對黨社會主義陣線(社陣),在主席李紹祖帶領集體抵制國會後,其做法沒得到市民同情,更令黨內分裂而瓦解,最後令人民行動黨於往後30年在國會都未受到挑戰。……何俊仁強調,民主黨過去在艱難的情況下在建制中爭取民主,不應輕言放棄。」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五區總辭」反對派風險極大
《星島日報》刊出陳約翰文章,「投票率低政治風險極高。補選低投票率差不多已經是預設的結局,建制派面對『五區請辭』可以有兩種策略,一是全不參與,二是重點突破,擇肥而噬。建制派可以專揀反對派最弱的一環應戰,譬如九龍東的梁家傑和新界西的陳偉業,這兩區係反對派的『高危地帶』,這兩位議員本來就不是高票當選,而反對派各區人馬為避免『為他人作嫁衣』,影響日後的票源,都不會全力出手拉票或過票;其次是支持反對派的票不少來自教師,而他們素來不太認同社民連的行事方式,即使支持普選,也未必會出來投票支持社民連候選人,而建制派只要搵工聯會陳婉嫻等強手出戰,說不定有意外收穫。反對派只要有一區被扳倒,其『五區請辭、變相公投』的理念就會完全破產。」
商台節目主持李慧玲:為民主黨抱不平
商台節目主持李慧玲在《am730》撰文指「我愈來愈同情民主黨,甚至愈來愈欣賞民主黨。支持五區總辭的泛民成員不斷冷嘲熱諷,公然施壓,但民主黨並未屈服,始終堅持自己想法。……民主黨並非每一次都做對,但他們往績實實在在。如果民主黨最終決定不參加五區總辭,原因只會是一個:他們不認為這樣的行動有助爭取民主。支持民主的人不一定要同意民主黨,但起碼應予尊重,和而不同。今日,民主黨仍然叫民主黨,並非社民連,也不是公民黨,為甚麼不可以有自己主張?」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總辭無用 更可能喪失否決權
《新報》引述湯家驊意見,直指「『咁樣即係迫我一定要退黨』。他呼籲泛民黨派應以大局為重,不要以『英雄姿態沖昏頭腦』」;「若公民黨在下月宣布總辭,他會感到非常失望,他認為總辭對推動香港民主運動沒有幫助,他相信若民主黨不參與,要全數取回5個議席,就會更加困難,而且若有一兩個議席出現『三長兩短』,泛民就會喪失在立法會否決權,『泛民就完了』。」
《明報》署名文章:「泛民主派」的理性力量應該抬頭
《明報》刊出方志恆文章指出,「『沉默大多數』的溫和普選訴求,被『激進少數』的強硬聲音完全蓋過,大抵是多年以來,政改死結不易解開的重要原因:在激進派的道德力量監視之下,所有的溫和訴求都被打成轉葷諨陛A令泛民主派內部的理性力量無法抬頭,政治談判的空間被完全卡死;香港的民主運動被激進派主導,亦令對普選早已滿腹疑慮的北京戒心更大,民主派與中央政府難以展開良性互動。香港的政治現實是,大多數的中間選民希望盡快落實普選,卻不願意因為政制爭議,而挑起中港之間的矛盾、引發嚴重的政治對立;但另一方面,中央擁有政改的最終話事權,如何說服北京放下防衛心態,始終是突破政局的重要關鍵。」 ■本報記者 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