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形容近期湧入本港的熱錢規模之巨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
編者的話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去年至今共有逾5000億熱錢流入本港,熱錢的規模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輿論認為熱錢對香港是一把雙刃劍,既可拉動資產價格上升,帶動投資,刺激消費,又會產生資產泡沫,導致經濟大起大落。由於歐美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持續一段較長時間,龐大流動性將會持續催生資產泡沫,潛藏爆破風險。本港必須趨利避害,既利用低息資金充裕的環境發展基建,推動經濟,又注意監察熱錢,加強監管信貸,保障金融市場穩定。
《明報》社評:資金大舉東來 泡沫隱患大
《明報》11月23日社評指出,「歐美地區由於經濟仍然疲弱,所以維持超低息環境是可以理解的,但背靠內地的香港形勢卻很不一樣。這次金融海嘯對香港的影響,明顯遠低於歐美地區,例如香港就沒有一家銀行要由政府挽救。可惜,由於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港元早已跟美元掛u,也進而令香港失去了自行調節利率的空間。結果,本來經濟形勢不弱的香港,也被迫維持超低息。這樣一來,便埋下了超寬鬆貨幣環境催生資產泡沫的危機。近期豪宅價格飆升,以及新股相繼錄得巨額認購,正是泡沫到臨的一大警號。」
《星島日報》社評:導引湧港資金去實體經濟
《星島日報》11月20日發表社評,認為「去年十月至今有五千億元資金流入香港,推高本地資產價格,外匯基金港股收益冠絕其他投資,政府庫房有得分紅,市民有機會間接受惠。熱錢湧港也帶來氾濫的煩惱,當局既要提防催生資產泡沫和通脹,又要防範熱錢日後迅速退潮的震盪。有關方面宜加快步伐,設法吸納較多資金轉入企業,導引去實體經濟。」
《深圳商報》署名文章:關注「前瞻性貨幣政策」
《深圳商報》11月23日刊登東方亮文章,認為「香港金錢進出自由,來時可能不知不覺,去時卻可能排山倒海。如果『前瞻性的貨幣政策』意味茯國收緊貨幣政策,這將促使套息交易平倉,一旦美元轉強,資金流向將會逆轉,熱錢將會在瞬間撤走,資產價格因此出現調整難以避免,這對香港的殺傷力,是難以預估的。」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近鄰關閘香港擔憂
《星島日報》11月23日刊登歐祖貽文章,指出「在現時美國經濟狀況下,低息及寬鬆貨幣環境暫時無法更改,資金供應仍然異常充裕,大量流向亞洲及新興市場,為資金尋求出路。
本來各地市場就好像一個盤底的多個小孔,水會流向各個孔,若一旦其他市場實行關閘或設限塞,水流不暢順,便會集中流向沒有任何阻隔的香港,令資金氾濫迅速惡化。」
《大公報》社評:港府連環出招助樓市降溫
《大公報》11月21日發表社評,認為「香港過去一年有五千多億元熱錢流入,導致股樓狂升,正面臨資產泡沫危機,由於資金流入情況難以預料何時逆轉,為免樓市「硬茬陛v,適度降溫實有利市場健康發展。」
《新報》署名文章:走資影響還看中央
《新報》刊登沈慶洪文章,認為「引發資金流走的最大誘因是主要經濟體系加息,在資金離開時,本地資產價格難逃調整命運。不過,調整幅度的深淺取決於有多少資金流走。在全球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情況下,內地資金氾濫,中央透過不同的渠道去排洪。若果本地資產價格因熱錢離開急跌,中央可能會向香港排洪,穩定本地資產價格,這可能是陳德霖表示,縱有熱錢走,對香港的影響亦不會太大的原因。」
《南洋商報》(馬來西亞):亞洲各地紛防堵熱錢
《南洋商報》報道指,「近期流入亞洲的資金太多,導致正從金融海嘯衝擊中復甦的亞洲各國,擔心釀成另一次泡沫危機。而亞洲各國官員正研究資金管制措施,以限制熱錢流入,並阻止貨幣再次被迫升值。」
《華西都市報》:資產泡沫預期強化
《華西都市報》刊文認為「龐大的國外熱錢大舉襲港,已經司空見慣,但是如此罕見的規模,不得不讓內地市場提高警惕。就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就有經濟學者表示,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形式以及資本市場走勢都是最具吸引力的。可見,大量熱錢流入香港,其意圖可能並非僅在賭港幣升值。
香港與中國內地毗鄰,不斷擴展的CEPA協議為兩地之間更緊密的資本流動創造了空間。有理由相信,這些熱錢就是借助香港市場為前站,陸續進入內地市場的。」
陶冬:人民幣大幅升值行不通
《每日經濟新聞》引述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意見:認為「國際上對於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呼聲突然加大,但逼迫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完全沒有可行性。因為在目前流動性泛濫、熱錢過剩的情況下,突然製造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將導致更多熱錢湧入,進而製造更多、更大的流動性,刺激出更大的資產泡沫。這同時將逼迫政府以更加果斷、更加激進的錯誤手段去進行調控。一旦中國經濟往下走,受傷害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球的經濟復甦。」
謝國忠:熱錢流竄 想擋也難
台灣《工商時報》引述玫瑰石顧問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意見,認為「全球熱錢到處流竄,這是央行想擋也難擋的趨勢,或許可參考香港的作法。目前推估停留在香港的熱錢有2,000億美元之多,在香港炒樓、炒股、炒匯等,香港金管會、金監會的作法,就是以類似行政命令的方式嚇阻。譬如針對非首次購屋的投資客,將自備款從30%提高至40%,或是以賦稅手段嚇阻,類似以行政命令嚇阻熱錢流入的方式,是台灣央行可參考的策略。」
蘇偉文:未見強勁復甦須注意風險
《頭條日報》引述中大財務學系副教授蘇偉文意見,認為「瓻由今年低位不斷攀升,現至達到二萬二千多點的高位,但實質經濟環境並非出現強勁復甦。由於本港較出口型經濟,容易受到外圍環境影響,無法遏止升勢,一旦歐美各國實行退市策略,或大量熱錢從本港流走,股市及樓市不免受到震盪,市民必須衡量自身承擔的風險,避免過度炒作,以致損手。」 ■本報記者 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