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區政府於11月中公布政改諮詢文件以來,反對派先後以「五區總辭」並「危言聳聽」人大會就普選定義釋法等手段,擾亂、模糊政改諮詢的重點。為此,香港社會各界正計劃成立「政改向前走」大聯盟,由工聯會會長鄭耀棠擔任召集人,希望聚焦討論政制發展方案並收集市民對2012年兩個選舉辦法的意見,而聯盟「頭炮」活動預計會於全港18區舉行支持政制向前發展的簽名運動,目標是至少取得05年接近80萬個市民的簽名。輿論普遍認為,本港政制必須在基本法及人大決定下穩步前行,社會現時應重點討論2012年的選舉安排,而非越俎代庖的處理2017及之後的普選安排。反對派繼續推動「五區總辭」,只會令政改討論偏離重心,更難凝聚共識,窒礙本港民主進程。
工聯會會長鄭耀棠:
團結沉默大多數 反映政改意見
《信報》報道,「工聯會會長鄭耀棠昨天透露有意籌組一個名為『政制向前走』的大聯盟,除了團結左派人士,亦希望凝聚到一班不想政改原地踏步的人士及團體參與,共同做好諮詢工作,將沉默的大多數意見向政府反映。鄭耀棠表示,最近不斷有來自商界及中產人士游說自己,『希望我出來做一洁z,讓市民清楚了解方案的內容,加上最近的諮詢會亦顯示,大多數會員希望政改向前走一步,因此,鄭耀棠正考慮籌組一個政制向前走大聯盟,規模相信會較二○○五年大,聚焦就二○一二年的政改方案做民間諮詢工作,為普選打好基礎,惟擔心會造成社會分化。」
中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
大聯盟效果在於參加者
馬嶽在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分析,「成立聯盟可能希望在社會製造一些支持政改方案的輿論及聲勢,向泛民主派施壓,藉此減低否決政改的可能性,但要視乎大聯盟的參加者,是否屬於在社會上政治立場較為中立,及具影響力人士,否則效果有限。若聯盟日後推動各項有關支持政改方案的活動,是屬於和平及理性,他相信,不會令香港的社會分化。」
《大公報》署名文章:
大聯盟應旗幟鮮明聚焦2012選舉
《大公報》刊出余劍鋒文章,指出「2005年政府提出政改方案的時候,鄭耀棠擔任了『關注政改大聯盟』召集人,集合了工聯會和民建聯等十一個團體的力量,在各區發起支持政改的簽名運動,最終收集了數十萬個簽名支持政改方案,形成了極大的民意動力。……即使最快年底前大聯盟能夠成立的話,也只剩下不足兩個月時間。因此,大聯盟應定位在只要支持政改方案的都可以成為聯盟一分子,相信在這種廣泛的認知之下,政改諮詢大聯盟的聲勢會很大很具影響力。此外,要重點突出,即不談2012年雙普選,只聚焦於2012年的政改方案。如此一來,主題明確,旗幟鮮明,可以令市民清晰摸到大聯盟的底線。」
基本法委員會成員陳弘毅、莫樹聯:
政改方案與「雙普選」捆綁無助政制發展
基本法委員會成員陳弘毅、莫樹聯在《信報》撰文,指出「政改方案的實施有助於廣大市民的心聲在香港的政治架構中得到更有效的表達。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方案確是香港的民主進程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向前邁進的一步。……不少『泛民主派』人士對這次的政改方案的具體內容不感興趣,他們只希望運用他們在立法會的否決權爭取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作出關於『雙普選』的模式和路線圖的承諾。我們認為如果堅持這樣把政改方案與『雙普選』的最終模式予以捆綁,很可能導致二○○五年政改被否決的事件的歷史重演,那麼我們的選舉制度便得再次原地踏步,相信這決非市民之福。……所謂欲速不達,要解決這個問題並無捷徑,必須等到適當時候,由各方坐下來談,通過對話、協商,求同存異,從而找出解決分歧的良策。」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
民主路上一步一腳印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在《明報》撰文指出,「現時的民意顯示,較大比數的市民選擇了理性討論,推動政制穩步發展的方向。雖然如此,一些泛民黨派卻竭盡一切方法,務求將市民拉到特區政府的對立面。他們力催『5區總辭』、『全民公投』,從而預先綑綁泛民當中的溫和派,使否決政改方案提早成為定案。雖然泛民的溫和派主張對話溝通及合作,但從2005年的經驗來看,總有一股力量,不斷阻止溫和派跟政府妥協合作。結果05年幾位已經一度和政府達成協議的議員最後也被綑綁回反對行列。這股破壞力量,可見非常強大。要遏制泛民中的溫和路線的,要打壓香港民主進展的,正是這股力量,而不是政府。……今天,特區政府提出的政制改革建議將令香港在民主路上再跨前一步。邁出這一步,對於泛民黨派來講,更是具有策略意義的一步。泛民黨派將因此贏得廣大市民的支持,贏得中央的信任,香港民主事業將會因而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
政改,不再蹉跎!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在《明報》撰文指出,「政改既受《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議在憲制上的約束,也同時受制於政治上的『3角牽制』--即任何對選舉方法的修改,非得中央、特首及立法會3方共同首肯不可,……如此格局下,推倒任何一個方案十分容易,要凝聚跨黨派、跨階層政治共識,可說難上加難,否則只有原地踏步。……吊詭之局是,如果再像2005年般,今次又不能達成各派政治共識,則怎有信心,在下次即2016年及2020年之前的政改討論,會更有把握進行妥協?若互不信任、互為否定地蹉跎下去,中央所給的雙普選時間表,真的會因為缺乏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支持而落空;如是,除了證明『自我應驗之預言』外,又真正為香港、為民主起茷蝻邞犒篚閫@用呢?」
浸會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鄧樹雄:
挑戰人大議決是不成熟的政治妄動
鄧樹雄在《信報》表示,「《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即回歸後二十年,較五十年的一半稍快,而立法會於二○二○年普選,剛好是五十年的一半,這是較持平地理解循序漸進,最保守的方案當然是留在最後一屆的二○四二年才實行雙普選。人大常委會在考慮各界意見後作出議決,各界理應尊重,不應挑戰人大常委會的議決,這既不符合中國國情,更有損特區與中央的關係。不顧後果地不斷挑戰人大常委會議決顯然是不成熟的政治妄動。」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
社會無共識 普選非必然
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在《星島日報》的文章指出,「中國法律在有些用字上寫得特別小心的。例如屬強制性推行的事情,會以『必須』(英文譯作:『must』),如法律條文中用上『應」或『應該』(即「shall」),則表示一定要做。……○七年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可以說是為二○一七年普選特首開了『綠燈』,但香港會否出現因各種政見嚴重分歧,『綠燈』下卻無法達致二○一七年普選特首呢?這種可能性是絕對存在的。筆者就舉特區政府就政改提出的『五部曲』中的『第三部』為例,萬一屆時立法會就修改兩個產生辦法的議案過不了『四十票』,或許是因為不能就行政長官的提名門檻達成共識,亦可能是因為功能組別存廢問題存在分歧,在走到『第三部』時就必須停下來,政改可能又要重頭來過。」
《經濟日報》署名文章:
五區總辭豪賭 公民黨忽然激進
《經濟日報》刊出傅流螢文章,「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曾在報章撰文,形容五區請辭是一場豪賭。對於多位公民黨領導層,政局往往是難以準確計算的局面,正如他們從大律師公會主席走入政壇,是平地一聲雷;03年七一遊行,是事前無人預計到的局面;06年梁家傑參選行政長官選舉,事前亦擔心無法取得百多名選委提名,結果喜出望外。對於公民黨而言,與其繼續遊行、嗌口號,倒不如參與一場充滿變數的行動;一場請辭,至少令外國傳媒再度聚焦,或會掀起市民熱話,這至少好過平淡地爭論2012政改方案,對民主進程完全無裨益。」
《信報》署名文章:
「五區總辭」的政治狂躁症
《信報》刊出梁燕城文章,認為「五區總辭只是鬧茠悸熊曳丑A可稱之為政治狂躁症,不外是煽動怨憤仇恨,以期達到摧毀香港政府威信之目的。其若成功,只是發洩了一些領頭者的反共情緒,絕不會爭取到任何民主的後果,反之,更可能逼人大更推遲普選日期。若其失敗,則連泛民否決權都失去。泛民主派怎麼可以用民主冒險,來滿足一些政治狂躁症者之豪賭。民主黨能走出民主狂躁症,探索務實地達至民主的道路,是香港人的福氣。爭取民主是一長遠而艱巨的過程,必須冷靜謹慎。……這些偽哲古華拉主義者只有主觀狂躁,從無客觀建樹。不但回到令人驚懼的階級鬥爭方式,且很可能因太激進而使香港錯失民主的機會,實在令人歎息不已。民主黨與其割蓆,是真正的民主勇氣。」
《星島日報》署名文章:
激進反對派的荒謬邏輯
《星島日報》刊出陳約翰文章,認為「激進反對派不願見各方就民主發展達成共識,基本目標是想愈亂愈好,希望藉此擊倒特區政府;他們最聰明的地方,是設計出一種『非否決政改方案就不能得到真普選』的邏輯,大事宣揚,成功地拉到公民黨等本應較溫和的政治力量,跳上激進反對的戰車,步向一個為反對而反對的終局,放棄本應可以在二○一二年爭取到的民主進程。」 ■本報記者 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