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
六十年代下旬,我曾多次參加「大專服務隊」的義務勞動工作營,到當年新界較落後的農村地區修橋築路。在盛暑驕陽下從事體力勞動,當然是汗流浹背、較為勞累的粗活。住在當地村校,生活和衛生條件與市區相比,總也有些距離。
儘管勞累和辛苦,可是前來參加工作營的隊友們卻是甘之如飴,甚至可以說是熱情高漲、十分享受。工作營內,你可以感受到年輕人那熾熱的心,和對未來的憧憬與夢想。
「大專服務隊」做事較為認真、勤奮。工作營期間,隊友們經常為了趕工而幹至深夜不歇,是名副其實的挑燈夜戰。還記得六九年夏在離島蒲台修築碼頭。某天晚上在工地幹到深夜兩三點,忙亂中我不曉得是否被黃蜂或其他昆蟲在鼻子與上唇之間的「人中」親了一口。翌日整個臉腫了起來,還發燒至一百零四度。工作營裡的醫科同學把我送到了伊利沙伯醫院治理,留醫一個星期才出院。
工作營期內,日間的忙累往往被晚上經常舉辦的營火晚會沖走於無形。晚會上,大伙兒唱著「服務歌集」裡的中國民歌及三、四十年代的金曲,氣氛熱烈,也唱出了年輕人的家國情懷。當年是文革的年代,香港的大學生到內地交流訪問仍屬不可想像的事。七十年代初以後,情況當然就大為改觀了。
營火晚會過後,隊友們好像仍有用不完的精力,經常三五成群地談至通宵達旦,不知東方之既白。他們談理想,談對社會上不公平現象的不滿,談對國家民族未來的關切。這可能是每一代年輕大學生的天賦權利。年輕時如果沒有這份正義感、理想和家國情懷,日後恐怕就更不會有了。
我在「大專服務隊」的日子,是織夢的日子,也是追夢的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