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濤
春節前買到一部《翁同龢日記》,厚厚六本,是中華書局新出的。也沒有打算研究什麼,只是閒翻。我隨意地想到,看看清末那個最腐敗的年代,官員們都怎樣收受饋贈、節禮之類。翁同龢地位極高,身為帝師,當着尚書,每天見皇上。這些收受該是有的。而且翁氏日記也喜記這類細事。我隨意翻到光緒十年,讀後印象,好像這方面的事不多。當然,據專家們說,翁同龢的日記在他被貶回鄉以後,曾有修改。但修改主要在於戊戌變法時的事,怕得罪於西太后,那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後的事。光緒十年還早着呢,所以我想日記中關於這方面的事,還是可靠的。
在光緒十年,我看到他這位高級官員,收受饋贈並不多。也有,比如二月初三,「醇邸送白魚、熊掌、松子罐兒、野雞,皆珍物也。」醇邸就是醇親王,皇上的親爸爸,與翁關係一直較好。送來只是一桌酒席。同月二十二日,「祝榮仲華壽……送菜一席,酒一罈(三十斤)」。這是他贈別人的禮。還有,送馬匹。別人送給他,他也送給別人。那時候好像馬匹也不是什麼貴重禮物。送酒一罈的事還有過。那位位高權重的左宗棠,堪稱清末重臣,封疆大吏。翁去看望左,日記裡稱「左相」,極尊重。他有一次去看望左氏,「以陳紹一壇,白米百斤送左相」。我真不明白,送他百斤白米是什麼意思,這好像是現在的訪貧問苦。陳紹即老紹興酒,大約也是三十斤一壇吧,價值幾何?按現在的價錢,也不過三、五元一斤,三十斤,百元或二三百元而已。比起現在的XO,一瓶上萬元,何從比起呢?那時候好像愛送禮愛送紹酒一類,「賀肅王娶兒婦,(羊一隻,酒一大壇)」。也是酒一罈,(大約也是陳紹吧?)外加一隻羊而已。這都是上流官僚們的交往,給王爺送禮,也不過如此。四月二十七日,他自己過壽那天,還是正常上班。有來賀壽的,都請吃一頓麵,「祝敬皆未受,家庭亦刪盡俗套,差快事也。」「祝敬」就是賀禮,大概有的是錢,有的是物吧。以翁的地位,只要願意收禮斂財,會收到一些斂到一些的。但他沒有。「俗套」也不搞。
好像那時候送禮品與人,是可以收,也可以退的。比如那次翁送左陳紹和白米,同時還有其他幾位去送禮,翁就看到,有的收下了,有的退了。現在我們也不知是為了什麼。那年十一月十二日記:「得盛杏生函,以燕菜、火腿見寄,受腿還燕。」盛杏生就是在上海搞實業的盛宣懷,燕菜就是燕窩。都是食品,燕窩要比火腿貴重得多。留下火腿,退回燕窩。但我不明白,「寄」來的東西怎麼退回去?也許盛宣懷那時在京已有「辦事處」了吧?還有,翁送別人:「詣恭邸祝壽……如意一柄,餑餑,水果共八盒。」這可也算是較普通的禮品。恭親王是執掌朝廷大權幾十年的親王,關係又密,送這些東西,以現在官場禮習看來,不算多厚。賄賂更談不上。同年冬天還有:「得醇邸函並送蔬筍」。這是親王送翁的禮品,蔬菜、筍而已。那年年底,也就是十二月二十四日記:「撿點送諸邸物」。過春節了,要給各位親王家裡送禮品,先撿點一番。送的是什麼,沒記。我猜想,也是一般食用之物。到二十六日,記着:「伯王、慶王、克王皆送冰鮮等,酬答費神,明年當早備。」這是記着各王府給他送的禮品,「冰鮮」,大約也是吃食之類吧。至於一般同僚,婚喪禮儀,我看到的是四両、八両白銀。如此而已。前幾天我翻《歷史文獻》(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編)第七輯,偶然看到一則材料,就是那位盛宣懷送禮。那時盛氏已成氣候,成了大人物。他也喜記賬目。且說這一則,記光緒二十一年中秋節他送禮的禮單。第一部分有:「恭邸,一千両;慶邸,五百両」。這就是恭親王和慶親王了。下面有李中堂、汪大人、敬大人、張大人、榮大人五位,各二百両。有注云:「除李中堂不收外,餘均收。」原來,李鴻章沒收。還有翁宮保即翁同龢,三百両。檔案上有注曰,「翁處不收」。編輯材料的人,有短文說明,翁同龢還「在謝帖上寫了個『璧』字,即完璧歸趙」。我查了日記,沒記這一點。我想,有名的「盛檔」是更可靠的。清末稍清廉的大官僚如此,我們不是很可以以之為鑒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