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妙齡 智經之友
年代如何變遷,父母愛子女的心卻不會變,永遠將子女健康放在首位。不同的是,上幾代父母會擔心子女吃不飽、營養不良;現今的父母則憂慮在物質生活充裕下,兒童過胖。作為三個子女的母親,加上曾接受營養學訓練,筆者素來關心下一代的飲食健康。
過胖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往往帶來負面影響。肥胖學童患睡眠窒息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10倍;七成肥胖兒童更有脂肪肝問題,嚴重可演化成肝硬化。此外,肥胖容易令兒童厭惡運動、缺乏動力,亦可能影響他們的心理發展,例如自尊心較低,對身形的自我評價較差等。
更重要的是,肥胖兒童傾向在成年期持續肥胖,增加青年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間接加重社會的醫療負擔。有研究指出,肥胖者的個人醫療支出,較正常體重者高出36%;肥胖者在工作期間請病假的機會率,亦相對高出1.3倍。可見學童肥胖不僅涉及個人健康,還影響到未來的人才質素、公共資源分配等社會發展。
協助子女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兒童肥胖往往因為攝取與消耗的能量失衡,攝取過多而消耗不足,通常是進食過量或飲食不均衡所致,例如常吃高熱量、高糖及高脂肪食物。脂肪是能量最高的營養素,1克脂肪等同9千卡路里;糖份則只提供能量而沒有別的營養價值,因此要避免肥胖就要選擇低脂、低糖食物,同時要留意食物的能量。
明白兒童肥胖後果嚴重,負責任的父母應該從今天起,協助子女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所謂知易行難,縱然知道要以營養食物代替高脂、高糖食物,要付諸行動亦非易事。尤其是預先包裝食物,因我們不知其製作過程,更遑論要了解食品含有的營養素。在此情況下,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籤,恰可成為我們選擇健康食物的「盲公竹」。
明年七月起,所有預先包裝食物都要符合營養標籤「1﹢7」的法定要求,「1﹢7」即能量加七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和鈉。屆時,大家只要認識並善用「1﹢7」標籤,便可因應子女成長及身體狀況的不同需要,簡單方便地為他們作出合適而有益健康的選擇。
筆者認為新營養標籤制度的實施,更提供一個好機會,讓家長教導子女比較不同食物的營養成份,培養他們自小注重「三低」的良好膳食習慣,即選擇低脂、低鈉及低糖食物。透過與子女一同選購「三低」食品的過程,亦有助建立親子關係,加強家庭凝聚力。
其實「1﹢7」標籤非常易用,記緊兩大要點便能掌握使用竅門。閱讀營養標籤,首先要留意所顯示的食用份量,是以每100克/毫升、每食用份量或每包裝來計算。關鍵是比較食品時,必須以相同計算單位作基準,有時需要消費者自行轉化運算。統一了食用份量的計算單位後,便可比較不同食品的能量及各種營養成份,輕易挑選「三低」食物。
衛生署資料顯示,小學學童肥胖比率於1997-98年是16.4%,到2006-07年已增至21.3%,即現時每五名小學生便有一人屬肥胖。香港已是僅次澳洲在亞太區學童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地方,肥胖比率遠高於區內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的10%,必須正視。希望家長們都能善用「1﹢7」標籤,為孩子提供有「營」飲食,為香港帶來更多健康生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