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明
一部《歲月神偷》令保育再成政壇「潮話」,當局忽然叫停永利街重建,因此多了點幾人歡喜幾人愁的感性論述;而僅相隔一天,立法會昨日審議表決降低強拍門檻,議員和官員又唇槍舌劍、火花四濺。話題同與重建有關,緣何「兩日兩重天」?政壇老友坦言,姑勿論兩者是否如坊間所猜測的,是政府「一手軟一手硬」的策略性「拆彈」招數,更堪咀嚼的是事件所暴露出的政治窘況:「如今抽水文化盛行,政府在這種欠缺共識政治的氛圍下,有時為取悅部分民眾而無厘頭妥協,有時明知政策符合公眾利益而取態強硬卻又得唔到議會認同,長此下去,政府施政只會越來越進退失據,最大輸家係成個香港社會。」
保育成政治角力場 政客常「混吉」
政壇老友向自明直言,若言歲月是最大的小偷,政治應是最「混吉」的藝術。此話何解?他嘆說,由皇后到天星,由囍帖街到菜園村,乃至剛被剔出重建項目的永利街,保育問題已變成一個新穎的政治角力場,不少政客借機「混吉」一番,抽水成風。
他認為,政府在永利街的「把爭拗扼殺於萌芽階段」,及在降低強拍門檻上的「寸步不讓」,側面顯示出施政的舉步維艱,甚至進退失據:「政府突然宣布保留永利街,對冇切身利益的人嚟講當然係好事,香港又多一個展現60年代面貌的標本;但對永利街唔少租客、小業主嚟講,就係當頭一棒:佢哋等重建等到頸都長,結果等來一個壞消息,上樓無望,收購無望,豈不失望透頂?」
老友續指,在馬頭圍塌樓意外發生後,市民總體支持在法律上給予當局更大權力,令市區重建按照應有的步伐開展,故降低強拍門檻實有公眾利益作「支撐點」:「但政府前者變軟,卻沒說清楚理據,叫人摸不着頭腦,自然思疑是出於政治考慮,怕永利街變成高鐵第二;至於後者企硬,又飽受議員抨擊,動輒被扣上官商勾結的帽子。軟硬之間,分寸如何拿捏,實在有苦自知,不足與人道!」
「拆彈」手法軟與硬 拿捏苦不堪言
坊間以「借永利街順應民意保留的柔」化解「降低強拍門檻取態強硬的剛」的陰謀論,來詮釋政府的決定,他問過官場朋友,朋友堅稱決定並不政治:「活化與保留其實分別不大,政策的改變無損社會利益,既然有保留的民情A餐,政府亦無謂硬點活化的B餐啦!」
老友說,客觀來說,保留永利街所得到的掌聲,根本沒可能溝淡力推降低強拍的爭議。況且,如果因為一部電影就能保留一條街,那麼以後當局在重建上只怕更加舉步維艱:「假設日後有一幅用其他舊區做背景的畫作贏到國際大獎,咁無論包區環境幾咁惡劣、居民幾想當局收購去改善生活環境,唔通政府又終止收購?咁樣就真係沒完沒了!」
「共識政治」消亡 苦果全港承擔
一粒沙裡看世界,若保育、重建也成政客的「抽水」工具,「共識政治」恐怕越來越成為「天方夜譚」。老友說,任何政策總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香港有些政客最愛就是小事化大,尤其是反對派,特別擅長利用部分人的訴求,將之「發大」來搞,從中達到一己私利,或刺激曝光率,借激烈、煽情的言詞趁機出位;或鞏固原有支持者並同時吸納新票源。「大家各自打響算盤,純以政治角度作切入點,懶理政策本身所牽涉的公眾利益考慮。咁樣落去,政府仲點推行政策?經濟社會裹足不前,苦果就要由香港整個社會埋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