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黃納禧 圖:網上圖片
曾創下最高入座率、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愛情音樂劇《歌聲魅影》,其續集《真愛不死》(暫譯,Love Never Dies)上月於倫敦首演,過後更會在世界各地巡迴公演,備受矚目。
首部《歌聲魅影》於1986年公演,主角魅影先生與克麗絲汀的愛情故事深入民心,有如莎翁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該劇的「魅影」亦開始風靡各地,1995、96年就曾在香港兩度上映,大收旺場;然而劇終時魅影先生黯淡而去,不知所終,為千萬觀眾留下了一個神秘的問號。
24年後編劇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終於推出《真愛不死》,以解觀眾多年來的疑問,續集上映不足兩周卻遭四方毒舌批評,使韋伯直呼:「這並不公平。」
韋伯是天才音樂家、編劇家,6歲開始創作,9歲首次發表個人的樂章;他的父親是著名的作曲家威廉.洛伊德.韋伯 (William Lloyd Webber),但他的藝術追求卻與父親截然不同─當威廉花一生的時間沉浸於古典音樂的世界裡,韋伯卻在大學時抽身學院派的教養,放棄於牛津皇家音樂學院的學位而與提姆.萊斯(Tim Rice)合作,在歌劇界大展拳腳。
在《歌聲魅影》之前,韋伯與萊斯搭檔早已冒出名來,於60年代末與70年代初先後年推出《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和《艾薇塔》(Evita)等;直至1986年,韋伯受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說啟發並將之改編成舞台劇《歌聲魅影》,得到全球觀眾一致好評,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劇之一。
創作續集 滿足觀眾胃口
回顧首部曲的內容,《歌聲魅影》的故事背景設於1861年,講述在巴黎劇院神出鬼沒毀了容的作曲家魅影先生,愛上了年輕舞蹈員克麗絲汀;他介入克麗絲汀與年輕才俊羅爾的感情,並要求克麗絲汀永遠相伴左右,最終卻為克麗絲汀至死不渝的愛所感動,將二人放走,並從此在巴黎劇院消失。
不過故事並未有完結,韋伯說,其實大概15年前已有將故事延續下去的願望。在續集《真愛不死》中,消失多年的魅影先生原來成為了美國科尼島(Coney Island)的娛樂大享。他化名Mr. Y,通過他的網絡將羅爾、克麗絲汀夫婦及他們10歲大的兒子吸引到島上;神秘樂章的序幕再次打開,克麗絲汀慢慢才發現到,她又再一次逐步地回到魅影先生的身邊。
在倫敦首演前,韋伯對外大力宣稱,《真愛不死》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在創作續集的過程中,他希望向世人見證真愛不會被時間及外力所阻的訊息。
「《真愛不死》將所謂的『浪漫』推到最高,彷彿我已將埋藏於心底20年的感情一次過爆發出來,並重新回到那些我熟悉的角色身邊。」韋伯說。
可是,劇評家卻非如從前般一致看好。
報章評論 毀多於譽
在首演翌日,英、美大報都紛紛大字標題報道對續集的看法,如:針對《真愛不死》的劇情、結構,《泰晤士報》直指其「劇本難以想像的沉悶」;《紐約時報》進一步批評《真》劇「差劣得如嘉年華會中供人發洩的小丑,要遭痛打」;《倫敦標準晚報》則認為「未能表演角色心底最真實的部分─即,缺乏內心戲」。
在眾多的傳媒之中,僅有少數如《獨立報》讚賞此劇是「奢華的大製作」;還有其他零零丁丁的讚揚,大抵都不離《真》劇投資成本之高、演員陣容之龐大,然而對戲劇內容本身,卻較《歌聲魅影》時大為失色。
對此,上月《每日電訊報》專訪韋伯,質疑這位英國首富創作續集的動機為「再大賺一筆」時,他卻只是平淡地回應說:「我想我只是愛團體工作的感覺。」
「要知道歌劇是演員、導演、設計師、服裝、燈光師的集體冒險,過程中缺一不可,我喜歡這種團體合作的感覺。」
不敵博客攻擊
可是,韋伯對網上評論卻尤其火大,大表不滿。
在各大報章專業劇評人紛紛就新劇展開論述之際,網絡博客發出了更嚴重的批評;早在新劇未上演之時,已有《歌聲魅影》的死忠粉絲直指「續集未必及得上首集」,「有機會破壞了首集美好的成果」,甚至建立「真愛必然會死」(Love must die)網頁,大表反對。
韋伯對此等評價勃然大怒,卻又感無奈。「這令我想起當年《貓》(Cats)上演後得到的同等對待,他們(網上評論)往往都會大力貶低新劇的價值,無論如何打從開始便是建基於錯誤的價值觀上,展開所謂的評論。」
豈能同日而語
韋伯表示,雖然不擔心博客的評價會影響《真》劇的入座率,但他認為此等行為都是「不平等的待遇」。
另一方面,儘管各大報章未有對新劇作高度的評價,但許多專業的劇評人亦從事件意識到網上評論的「威力」及對作品帶來的負面影響。
美國老牌娛樂雜誌《綜藝》(Variety)的劇評人本萊特(David Benedict)分析網絡平台利弊,指出博客或網頁自然為一般人提供了發聲的空間,但他亦指出「真正的分析應不只告訴讀者『什麼事情行不通』,相反能告訴讀者事情『為什麼行不通』」。本萊特卻認為現時網絡上對《真》劇的普遍評價,未能做到上述的原則。
英國著名劇評人柯凡尼(Michael Coveney)亦就《真》劇一事舉例:他曾經在文章中讚揚《真》劇的成功,卻遭網友惡意批評「滾開」和「不如去死」;繼而他反駁,指一連串惡意、不理智的言行並不應視為「評論」,再次遭網友集體批評「你的『評論』也不過是一己之見罷了。」
本萊特及柯凡尼都認為,評論家根據專業給予公道評價,網友卻憑恃網絡自由隨意指控,在《真愛不死》上演一事中可見一斑。
十數年間 一波三折
韋伯一直尊重良師益友萊斯,認為他是艾略特(T.S. Eliot)以外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也是一位極之出色的作曲家;可是近作二人創作分歧愈深,終於分道揚鑣,萊斯在為迪士尼卡通(如《獅子王》)創作樂曲時得到高度評價,韋伯則食《歌聲魅影》的「老本」在業界繼續享負盛名;可是,在這十數年間,缺少知己的輔助,韋伯直言依然是在創作《真愛不死》過程中最大的困難。
另一方面,韋伯近年亦受癌症病患影響。2009年10月,韋伯對外宣佈患上前列腺癌,其時《真愛不死》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到了本年1月,他在接受多番治療後終將癌魔擊退,在回顧這段艱難的日子時,他除了笑說一方面準備歌劇不時受失禁問題影響外,還感謝了身邊人的支持,其中當然包括了他的前妻兼《歌聲魅影》的女主角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
儘管籌備經年又一波三折,韋伯對新作依然充滿信心;他只感嘆,為何網友不能給他公允評價?
不是咖啡廳時代
《觀察家報》專欄文章曾以18世紀的咖啡廳文化對事件進行對比:文章指出,時值1728年,普魯士(prussian)貴族將品評文化帶入英國咖啡聽;紳士可在這公眾場合中對文化、時事、政治暢所欲言,象徵着高度的民主及文化自由,然而當時女性及窮人仍未能進入圈子之中。
相反時至今天,言論全面開放,平面及網絡平台由公眾主導;這再不是咖啡廳時代,可是由平民主導的批評又有多公允?專欄文章持平,天才編劇、音樂家韋伯並不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