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3月6日,青年高峰會中,有青年向唐英年擲鞋及示威,大家一再留意青年失業問題。故筆者嘗試集中剖析青年的就業困境。
或許我們對年青人都有一定期望,期望她/他們懂事,期望她/他們不要將自己個人的責任推卸於社會出錯的問題上。筆者首先要將這個很錯誤的概念逐一陳述之。首先,我們不排除有某部分的年青人會將個人失敗、問題推卸給香港政府。但是當年政府銳意要10年內提升青年接受專上教育至60%,開辦大量副學士課程。青年人學歷提升,但副學士的認受性至今仍備受爭議。現今年青人學歷提升,收入反下跌,確實反映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出現錯配。有高學歷的青年更要面對現實尋找低薪工作,甚至要面對失業。
政府統計處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擁有專上教育程度的失業青年由去年首季的一萬一千多人,暴升至第三季的二萬三千多人。與此同時,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大專生為求覓得一職,不惜接受學歷要求較低的工作。從數字上看,青少年就業情況的確略有改善,但其中出現多少大專生擔任低薪、低技術工作的人才錯配情況?
切實反思現今青年的需要及訴求
筆者曾聽過一位年青人的處境,她是以一級榮譽生的成績畢業,之後投身音樂事業。她的工作崗位屬於樂器班教師,日常亦要處理與學校及家長的聯絡工作,有需要時更要舉辦音樂活動,吸引學生參與樂器班,月薪七千餘元。雖然,她認為對比自己的學歷,薪酬是相對地低廉的。但是,她始終相信有一天,老闆是會加薪的,現今階段需要與老闆共渡時艱。惟最擔心的是未等到加薪的一天,老闆會因為某種原因把她辭退。面對這種不安感,她也只好拚命「做好自己份工」吧。事實上,重視商貿經濟的香港社會亦難以給予年青人發展各種創意、藝能、技能的機會。即使有這樣的機會,也許賺回來的薪酬也不夠自己及家人餬口。比起七、八十年代工業起飛的社會條件,八十後所面對的各種困難確實不是我們上一代人可以理解的。
香港從前是工業城需要聘用大量勞工。工業北移後,技術勞工缺乏出路,走知識型社會,提升學術水平。有了知識,尋求出路都要靠個人及政府所實施的政策。而低薪青年在物質上無法支撐家庭,久而久之便開始喪失信心。有青年關心青年住屋的問題,因為他們知道低薪、失業已迫在眉睫,所以一群年青人希望特區政府以家庭住屋保障政策為藍本,要求政府重新檢討公屋計分制,回應青年因為面對低薪及失業所衍生的住屋訴求。
「八十後」之討論甚是激烈,因為社會大眾都認定「八十後」出了問題。甚至有人用了上一代人的眼光審視青年人的處境,喜歡將自己年代的社會條件與現今的社會條件作相比。可是,這種比較是消極的。我們若要鼓勵年青人,需要的是一顆同行者的心。尤其是我們一夥已經「上了岸」的上一代人,更應明白現今年青人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承認社會條件已時移勢易的事實,切實反思現今青年的需要及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