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功能組別的參與,議會與政府及各階層的溝通更有效和充分。圖為立法會議事廳。
朗 天
中央領導人最近再次提出「三權合作論」,香港部分法律界人士卻認為三權只需講制約而不需要合作,合作有礙法治。事實上,只要研究一下西方民主發展歷史,便不難發現三權合作與三權制衡,是相輔相成、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乃西方民主的精髓和經典。西方民主制度建立300多年來,這兩種機制一直成為他們的基本架構和最重要的運行法則。
一定要說這種架構與法則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二戰之後,西方各國議會更大幅地加入了國家行政權力的干預以及利益集團在議會的廣泛參與。
西方的行政干預方興未艾
國家行政干預的典型事例,從美國羅斯福總統權力的擴張及1958年《戴高樂憲法》的頒佈,乃至近年西方各國元首權力的膨脹,都可窺見一斑。不少西方當代的政論家認為:那種傳統的過分強調民主自由的理論是十九世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如今已明顯過時,實際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倘依然任其延續,其結果只能是導致國家在政治上軟弱無能和民主政治的破產。譬如:英國的新自由主義學者戴維.里奇(David Ritchie 1853-1903),便宣稱:「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的干預是社會進步和個人自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國家干預的範圍也將越來越廣。」羅斯福更認為:「民主不僅僅是實現普選權和平民自由表達意志,它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還必須是一種積極和富有建設性的力量。」他相信,借助國家的有效干預,才能為公民的自由、平等創造條件,為民主權利的真正實現掃除障礙,並提供保證。
從這些對民主發展有着深刻認識和研究的西方學者們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對比台灣和泰國之類的所謂新興民主政體,他們的危機與混亂,正是過分強調了自由和誇大了直選作用,忽視了民主政制的循序漸進,放鬆了國家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必要的干預,乃東施效顰,只重民主形式不重民主實質的結果。
功能組別乃多元化社會的必然產物
今天的香港,有人也要對功能組別的存在與發展極盡污衊和反對之能事,他們不了解,近代的歐美各國,利益集團的崛起已十分普遍,如美國的製造商協會、英國的農場主聯盟、法國的全國僱主會議等,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多不勝數,成為二戰後西方各國民主政治體系中的重要角色。甚至有人因此認為,西方國家議會已由「三權」演化成「四權」共治。此現象反映了以不同的利益功能參政,是現代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為爭取更多民眾均衡參與及平衡社會各種利益的一個好方式。把具共同利益的人團結起來,發揮表達和爭取集團利益的功能,並在內部起着將無數分散、複雜的矛盾、爭拗,進行有效的協調和妥協的作用。
各國的經驗一再證明,利益功能組別的參與,對加強議會及政府與社會各階層廣泛和有效的溝通,使民意表達機制更為健全,民主意志更為充分,社會更為和諧等等方面,皆有十分顯著的效能。因此,甚至有人認為:當今西方國家已由「政黨政治」進入「利益集團政治」,利益集團是「第二圈政策制定者」。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更稱利益功能集團的參與為「隱形政府」、「無形帝國」,是「民主多元化的本質內容」。
香港之所以要發展功能組別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組織政黨是為了獲取對國家的政治權利,香港並非一個國家,本來就不存在政黨發展的條件和空間,故嚴格說來,當今香港的各類所謂政黨其名實之間並不相符。因此,功能組別不僅可作為政黨功能的一種必要補充;也是在現階段實現均衡參與及公平原則的一個有效方式。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今天西方民主政制,國家行政干預的加強及利益功能集團的蓬勃,是當代民主政制適應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變化發展所決定的。香港要發展民主政制,也概莫能外地必須加強這兩方面內容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