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 資深傳媒人
沒有向那麼多惦念、等待的親友們道個別,全國政協常委徐展堂就匆匆離去了,親人的關懷、朋友們的呼喚、最現代的醫療技術都沒能留住這位讓人牽掛的大哥。他走了,留下的是讓人無盡懷念和追憶的過去,留下的是過去歲月中曾經蒙受他關照的感念。這是一位長袖善舞的商人、一位體育運動的愛好者、一位擁有眾多藏品的古董鑑賞家、一位愛管閒事的慈善家、一位凝聚文化及民族情懷於一身的中華使者,他更是一位值得眾多朋友懷念、一生奉獻關愛的大哥。
最後一次見徐展堂先生是二月一日晚上,他在中環中國會設便宴招待來自台灣的盧繼徽董事長,我在一旁作陪。盧董和徐展堂是江蘇宜興的老鄉,對徐展堂仰慕已久。那天,得知盧太太也會隨同而來,徐展堂還特意到上海灘準備了一件精緻的外套送給盧太太作禮物。盧太太當場試身,想不到外套竟然如此貼身。他送給盧繼徽董事長一套包裝精美的「金剛經」,好像知道,盧董事長是虔誠的佛教徒。徐展堂先生熱情友好,關愛細膩的待客之道,令首次見面的盧董事長等客人少了一份拘束。席間賓客相談甚歡,相約在台灣第二次見面,並相約參加星雲大師宜興祖堂大覺寺落成典禮,如今,這些約會都成為難以實現的遺願,叫人遺憾。
一位值得眾多朋友懷念的大哥
之前,我的新作《中國新政》剛剛發表,徐先生拿到書後已經看了幾章,席間,他對我說,這本闡述中國走向全面富裕的論著寫的很有意思,「中國太大,問題太多,一下子解決有難處,但公平公正是必須的。」他還表示,會拿些書去送人擴大影響,中國要真正讓老百姓都富起來,要走的路還很長。
認識徐展堂源於採訪。一九九八年三月,他以新中港集團主席身份接受《亞洲週刊》訪問,談兩岸三地共織金融抗震網。新中港集團是徐展堂因為一九八九年一場政治風波後,面對西方圍剿中國,外資大量撤出大陸而集資成立,投資數十億元資金於大陸基礎建設,成為外資投資中國的信心指標,不過,在九七年香港遇到金融危機時,新中港證券虧損,為拯救集團營運,徐展堂以個人名義擔保借貸,希望苦撐找機遇。
事後知道,當年採訪徐先生時,他正陷入亞洲金融危機的困境,但即使身臨逆境之中,徐展堂還出手資助台北交響樂團百多位成員到北京、香港訪問演出,又捐出幾百件總值三億多港元的古董文物給香港市政局博物館。他表示:「兩岸三地都是共一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尋到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利益的交匯點,相信創造三贏局面不難。」徐展堂是用心在關愛兩岸三地,展示的不僅是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更是一個中國人的民族情懷。
以後,在香港及兩岸發生重大事件時,徐展堂都會接受訪問,發表他的意見和看法,表達他對兩岸三地的關愛之情。剛回歸的香港遭遇諸多困難,在外界不斷批評特首時,他挺身維護;金融危機時,香港一些中小企業在內地的工廠遭遇到困難,徐展堂呼籲給予政策關愛;在政協會議中,他也以敢言著稱,因為看到有人到香港大肆購買奶粉,他最早提出關注毒奶粉問題。
仗義執言 樂於助人
兩岸關係緊張,北京領導人嚴厲放話,還不斷試打飛彈,正在台北的徐展堂很着急,趕緊拿出紙來,向北京寫報告,提議兩岸之間不能做這種傷感情事。在台灣,不分藍綠,徐展堂都接觸交流,他並建議北京,民進黨中也有很多開明者,應該歡迎他們到大陸去。台灣政要不分藍綠都有他的好朋友,在北京家中,他置放着幾張與台灣政要合照的相片,因此,很多朋友笑稱他是「地下台辦」。他還向北京建議,便於台灣人士到香港辦理落地簽證,在機場華航櫃檯處理台胞簽證,大大方便了台灣遊客。看到大陸訪台客苦於尋覓位於港島金鐘的入台證洽簽地點,他也建議,讓台灣方面在香港機場設立專櫃,方便大陸旅客。
徐展堂有平靜、豁達的人生觀,與世無爭,安於滿足,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但他又似乎很愛管「閒事」,樂於助人。他到台灣租車,一位經常為他開車的司機小李抱怨台灣經濟不好,賺錢少還要供車款。徐展堂掏出隨身所帶的三萬元港幣,全給了小李,希望他早點還清貸款,把車搞乾淨,可以多接大陸來客。把別人的困難看作自己的困難,這就是除展堂的人生觀。他說:「人要有正義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我的成就是人家給我的機會,現在我也該給人家機會,能幫則幫。」雖然是個商人,但徐展堂的處世並不商業。
香港以外的全世界各地,有九個徐展堂捐贈、以「徐展堂」命名的博物館,深受參觀者欣賞;兩岸三地,徐展堂贏得很多朋友的尊敬,這些,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因為他捨得捐贈,於全球各地宏揚中華文化,及他的慷慨為人。因為,他一生奉獻的是生命的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