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4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北京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圖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致辭。 新華社
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在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7日在北京與廣東省長黃華華簽署《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這是第一份由國務院批准、粵港兩地之間簽署的綱領性文件。該框架協議涉及內容廣泛,將涵蓋跨界基礎設施、現代服務業、製造業、創新科技、環境、教育等範疇。該框架協議的簽署是粵港合作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標誌,將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寄予粵港合作的期望與要求,轉化為推進粵港合作發展的政策方向。合作方向獲確認後,細節執行將留待具體相關的對口單位跟進。
特區政府重新認識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粵港合作經歷了超過10年的蹉跎歲月。特區政府從原來的應付敷衍,到後來的被動擔心,到近年的積極主動,反映了香港執政精英態度的微妙變化,這就是面對中國內地經濟的強勢發展,香港如果不積極主動融入與內地(首先是與廣東)的經濟整合,則香港必然邊緣化,香港引以為傲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將逐漸衰落。「與中國保持距離」是香港一部分精英的固有心態,包括一些決策者。然而形勢比人強。金融海嘯衝擊下,全球經濟衰退,只有中國能夠保持超過百分之八的增長,中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地位是公認的。香港有此優勢而不善於利用的話,那就愚不可及了。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融入全球化並非無視自己的區位特點而盲動。香港過去的成功,是一方面主動加入了東亞地區的雁行梯隊,即日本主導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另一方面是為閉關鎖國的內地提供進出口與對外聯絡的通道。則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國策之後,香港的作用即逐漸改變了,因為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亞的經濟引擎,而中國在東亞的經濟整合進程中也是核心,香港必須從這個前提出發,謀劃自己的前景。
首次列入全國規劃
中國經濟區域的形成,還是以沿海發達地區為主導,從北到南,形成了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在這三大經濟區都有大量港資和港商,但以珠三角的港資最為密集,因此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必以珠三角為首選。中國告別了計劃經濟,但中央對全國的經濟發展不能沒有規劃。過去香港沒有列為全國的規劃,因為香港是特別行政區,政治和法律制度與內地不同,但經濟發展卻不能孤立於內地,故從大中華的整體經濟規劃而言,香港地區是應該列入的。所以我們看到,《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作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唯一提到的區域合作規劃,中央領導人在兩會期間多次釋出加大粵港澳協作力度的信息,意在支持港澳與珠三角統籌未來發展,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在實現該地區長遠發展的同時,也能夠發揮沿海帶動內地的引擎功能。
《粵港合作協議》的簽署,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從香港這方面來說,政府需要更明確更積極地做好相應的規劃,為香港廠商、機構和市民在廣東擴展業務提供優質的服務,使粵港合作形成制度,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未來珠三角的經濟轉型,香港可以大有作為,而在此進程中,香港的經濟轉型也可以獲得助力,粵港比翼齊飛可以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