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在全球核峰會舉行前,美國調整了核政策,並與俄羅斯簽訂了新的削減核武器協議,人類向着「無核武世界」邁出一小步。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了中國一以貫之的核政策:中國始終恪守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明確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將繼續把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
筆者認為,姜瑜的三句話,是一個整體。日前,本欄就指出過,對於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來說,中國最早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佔據了道德高地。美國即使調整了核政策,也還是不作這個承諾。因此,北京是不會頭腦發熱,自廢核武功,而是維持最低限度的核力量。
中國不可能自廢核武功
事實上,中國在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維護國家安全的核力量就是「二次核打擊能力」。換言之,中國在全球沒有全面徹底銷毀所有核武器並確保不再製造核武器之前,都還必須保有在遭受第一波核攻擊之後還有能力進行核還擊。只有這樣,中國最低水準的核武庫,才能稱之為「核威懾力量」。如果,中國僅有的少量核武系統,在受到首波核攻擊後就癱瘓,那麼,中國就是徒有虛名的核武國家,跟無核武國家沒兩樣。
事實上,在當今世界的核大國中,只有中國單方面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而美國和俄羅斯還是堅持「先發制人」的核武政策。他們的理論是,核武是威懾武器,承諾不首先使用,便失去威懾作用。俄羅斯到了普京年代,更公開強調對於一切可能威脅或主動攻擊俄羅斯的國家,使用核武打擊。「核打擊」目前是俄羅斯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的支柱。他們認為,俄國握有強大的核武力量,可以投射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最強大的威脅力量,強調這個威脅力量,是最有效預防對俄國攻擊的力量。
美俄的核威懾理論,是充分張揚核武器的「威懾」作用。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極其不利的國際氣候和國內環境下進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實行包圍封鎖的大戰略,北京原來的盟友蘇聯本協助中國發展核武,但後來雙方交惡,蘇方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中國只能自力更生。就是這樣,中國依樣只用不到十年的時間成功爆破首枚原子彈。當時,中國政府第一時間表態,「不首先使用核武」。
筆者理解,由於面對核大國的壓力,同時也面對世界反核人士和其他和平人士的誤解和壓力,作出「不首先使用」的承諾,一方面是減輕核大國的壓力,另一方面是要消除世界人民的誤解,爭取理解,是要得到世界人民之心,換取發展適量核武的環境。事實證明,這一方針是正確的。因而,一代一代的中國政府堅守這個承諾。自然,這也使中國的核武威懾力量受到束縛,自我增加了核威脅力量的難度。
目前,中國與俄國是世界上具有核打擊美國本土能力的國家。美國公開稱,可以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毀滅大部分中國領土,但是中國同樣具備在二十四小時內摧毀美國三分之二國土的能力。中國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結果必然只能受打擊後還擊。也就是說,在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條件下,還要保持核威懾力量,尤其是對擁核國家的核威懾,只能在確保「二次核打擊能力」上做文章。
中國須保持核威懾力量
中國的核武力量,是國防機密。美國方面曾有報告指,到了一九九六年,中國的戰略洲際導彈為一百四十枚,核彈頭則超過這一數字。但是,到了21世紀,同級別的導彈已超過二百八十枚,保有一千萬噸級的氫彈二十四枚。另有遠程導彈三百二十枚,中程導彈五百枚,近程導彈一千二百枚。這些數據,是美國機構提出的,他們還特別提到中國核潛艇質的飛躍,已具有水下三百五十至四百米的深度隱蔽發射能力,從而使到中國「二次核還擊能力」大大加強。
消息指,「九六台海危機」,美國的航空母艦之所以在離台海二百海里外就止步不前,就是因為數艘解放軍核潛艇失去了蹤影。坊間還流傳,解放軍當時作出多項重大決定,其中,就包括提高核打擊能力。
可以判斷,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核政策,會從「核對抗」改為「遏制與合作」相結合。合作,可以歡迎;要遏制,那必然是反遏制。說到底,反遏制還是落實「二次核還擊」能力上。而具體就是既要提高核武的質量,同時解決「二次核還擊」運載手段,例如,王牌的核潛艇,修築受核攻擊後仍能有效使用的地基核武發射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