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終於能夠正式簽署,落實推動粵港經濟社會共同發展,並將之建設為世界級新經濟區域,而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規劃得以繼續推行,更讓人感到鼓舞。
這個「框架協議」除了經濟貿易的合作之外,在保護環境和生態方面,包括為降低空氣污染進行研究和着手訂定污染物的減排目標,務求讓粵港地區成為全國最完善的空氣質素指標,也致力探討將物料循環再用的合作模式,重點發展電動車產業,落實構建自然保護區等項目,改善地區環境。
根據協議內容,在今年之內粵港兩地會爭取完成往後十年的空氣污染物管理計劃研究,對光化學煙霧以及灰霾天氣與大氣質量關係也會展開合作研究,並進一步改善空氣監測網絡,以期掌握空氣素質的變化數據作為日後着手改善的依據。
而對於兩地的企業,今年會實施清潔生產伙伴計劃,並對參與伙伴計劃有良好表現的企業授予粵港清潔生產伙伴稱號,以鼓勵企業採用實際及可持續的清潔生產技術,來改業能源效益及減少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在改善企業形象之餘,亦可減低營運成本,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另外,兩地會於今年內合作開展建設珠江口紅樹林等濱海濕地保護工程,共同規劃建設跨界自然保護區,啟動環珠江口跨境區域綠道建設等工程。同時,率先在幾個主要城市引入電動車,並促進電動車的研發、生產、應用普及和相關零部件產業發展,在營造綠色社區的同時,不忘在經濟活力上加一把助力。
在不久之前,有國際調查顯示中國已經超越了因氣候變遷而遲滯不前的美國,在投資綠色能源上成為全球頂尖的國家,於2009年投資在綠色能源的資金增長逾50%,將近為美國的兩倍。雖然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等計劃只佔今次「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內容的一小部分,但在可持續發展政策上我們不難感受到當中的誠意。問題是,這些計劃都屬於大珠三角地區的層面上,香港只是當中的一分子,但香港政府的政策能配合粵港兩地政策的步伐嗎?香港市民又該如何配合,如何理解隨之而來的轉變呢?這該是一眾政府官員發揮其領導才能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