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柱
我們提及專制社會的時候,對它如何禁錮人的思想,如何制約社會發展,常常給予深刻的揭露。
與民主社會比較起來,專制社會的弱點不言自明,無須再加贅述。然而,腐朽的封建舊王朝崩潰以後,用不了多長時間,新的封建王朝又會奇跡般地重新建立起來。新建王朝在社會結構上幾乎是舊王朝的翻版,不同的僅僅更換了帝王姓氏,基本制度卻沒有變化。箇中原因究竟是什麼,恐怕是個繞不過去的問題。
比如,秦王朝並沒有像秦始皇希望的那樣,傳之萬世而不衰,在農民起義的猛烈打擊下,僅僅存在15年就滅亡了。然而,秦王朝於公元前206年滅亡之後,新建立的漢王朝卻存在了426年。公元220年漢代覆亡之後,人們又經歷了幾百年的戰亂時代,至581年,隋朝興起。在這個不短的時段內,社會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歷史就是這樣坍塌又建,建後復又坍塌的過程。
一種模式能夠深入人的骨髓,必有原因。專制王朝死而不僵,也一定有不可忽略的因素。對上層來說,專制社會不僅給他們帶來了無數特權,而且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比如,明世宗、明神宗幾十年也不與大臣見面,明熹宗是一個狂熱的木匠,也是不理政事。但明朝一直運轉至崇禎才亡,你不能不說專制模式很奇異。上層既可以有無上特權,有效維護本群體既得利益,又可以優哉遊哉生活,這樣的模式權力者會棄之不顧?顯然不會。我們看,動亂年月不管是貴族還是小民,都想坐龍椅,搞專制。因為專制帶給上層的特權太大了,獲得的既得利益太多了。此為一。
這個模式對下層草民百姓而言,風調雨順時可以填飽肚子,天災人禍頻仍時,上層利用獨有的話語權告知百姓:發生這一切,要麼是君主身邊有「小人」干政,要麼是上蒼發怒,總之專制社會的君主還是不錯的,老百姓不需責怪他們,只能自怨自歎。尤其不可不提的,中國古老的專制制度,曾經把其它國家遠遠拋在後面,幾如富貴之鄉。客觀上,這也對下層百姓有好處,至少可以身處「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英國的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即使遭受了從元朝到明朝,再由明朝到清朝之間出現的多次動亂,但仍是一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時期。但是到1820年時,美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經是中國的兩倍。在這幾個世紀之中,中國基本上同世界經濟相隔絕。即使如此,在1820年時中國的總產出仍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古代一而再再而三建立專制制度,未必都是狂妄自大的表現。此為二。
上面說到的兩點,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但很難說是根本上的原因。就中國屢次建立專制制度而言,內在的原因與以往的成績大有關係;外因則是因為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絲毫也不了解外面情形。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馬戛爾尼為擴大通商,率領英國使團覲見了乾隆皇帝。但乾隆顯然是誤解了英國人所為何來,而是理解為「朝拜」。與世隔絕和繁榮相結合的時候,就會自負自傲;與世隔絕加上不知世界已前行、自身已落後時,就會唯我獨尊、自高自大;一貫與世隔絕,有朝一日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落後於他人時,就會自卑自輕自賤。閉目塞聽之後,社會不知道天外有天,總以為自己就是「天」,人民不知道人外有人,覺得自己就是唯一的知禮之人,化外之民,野蠻質陋,不值一提。因此世界上別的國家如何做事,別國的民眾如何生活,專制體制下的中國民眾毫無認識。乾隆就說過,中國什麼也不缺,不與外國做買賣絲毫無損,受損的是外國人。要不是外國人用大炮轟開中國大門,乾隆的子孫會一直用乾隆的觀念看待這個世界。只是到了鴉片戰爭,不得不讓外國的一些東西進來,古老的專制社會才有了一扇可以向外眺望的西窗。可歎的是,這扇窗戶塗抹了太多的恥辱和血污之後才打開。沒有開放,自由、民主就會被關在門外,專制就無從顯示其小其弱,皇權就會招搖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