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中聯辦副主任李剛昨日與民主黨三位立法會議員會面。李剛稱會面氣氛坦誠,並向民主黨人士表達希望香港政制發展向前邁進一步,希望民主黨能聽不同意見。這次被輿論稱為「破冰之旅」的會面,不僅是對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上採取溫和務實態度的充分肯定,反映中央推動本港政制發展的決心及誠意,而且表明中央期待民主黨以至溫和反對派拿出智慧和勇氣,在基本法和人大決定的框架下進行溝通和妥協,共同推動政改方案獲得通過。溫和反對派應理解到中央釋出的善意以及港人對政制向前走的期望,理性協商,求同存異,在關鍵時刻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創造各方共贏的局面。
這次是中聯辦與民主黨多年來首次的正式會面,象徵意義深遠。一是反映中央對推動本港政制發展的誠意。落實雙普選不單是基本法所規定,更是中央的莊嚴承諾。在現時政制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時刻,中央絕不希望看到政改方案再次胎死腹中。這次中聯辦代表中央接觸各大政團,交換對政改方案的意見,正顯示中央推動政制發展的決心。二是表明中央對於溫和反對派理性取態的回應,民主黨及「終極普選聯盟」(普選聯)斷然與違法違憲的「公投」運動劃清界線,表現出顧全大局,尊重憲制的態度,受到本港社會各界以至中央的肯定,因而促成這次歷史性的會面。三是李剛的講話再次重申中央對本港政制發展的原則及立場,政制發展必須依法辦事,嚴格按照「五步曲」推進,任何方案如果脫離了憲制的框架,都不可能被接納。
會面意義深遠 回應反對派訴求
中聯辦負責人這次高調與民主黨成員會面,主要在於民主黨在「公投」以及政改上的態度上展現出理性協商的態度:一方面堅決抵制「公投」運動,與公社兩黨的激烈對抗的路線分道揚鑣;另一方面,以民主黨為首的普選聯,始終堅持對話協商,這種立場取態顯然得到主流民意以至中央方面的肯定。香港市民大都是溫和理性,不希望採取激烈的手段表達訴求,更不希望損害與中央的互信關係。經過05年政改否決的教訓,市民都理解到,本港政制多年來停滯不前,癥結在於各黨派拒絕務實對話,堅持不肯妥協,導致政局陷入兩極對立的境地。對於溫和反對派的對話路線市民一直樂觀其成,近幾次民調中,以民主黨為首的一眾溫和反對派議員的評分有所提升,反之「公社」議員的評分急跌,正顯示民意對理性路線的支持。
理性協商路線得到各界肯定
對於溫和反對派的溫和取向,中央方面一直予以肯定和鼓勵。中聯辦主任彭清華較早前談及香港政制發展問題時亦表示,注意到香港社會對2012兩個選舉生成辦法更改方案的理性討論的聲音逐步增強,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求同存異,香港民主發展一定會在基本法的軌道上向前推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就港府政改方案的談話指出,真誠希望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和立法會議員本着包容、理性和務實的態度,支持特區政府提出的方案。中聯辦副主任李剛早前在座談會上強調,香港不應再錯過2012年政制向前走的機會,在政制發展問題上,不可能獨贏,只能共贏,如果只想獨贏,結果可能是共輸,最終受損的是廣大香港市民的福祉和香港的繁榮穩定。他真誠地希望香港社會各界、各黨派能夠尊重民意,以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為依歸,為香港民主發展做出應有的承擔,推動香港民主政制邁出關鍵的一步。這些都顯示中央肯定溫和反對派的對話路線。
民主黨以及普選聯一直以來要求中央就2017及2020之後的普選作出承諾,並且希望能夠直接溝通,當面交待看法。就普選承諾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在政改方案出台後已經明確指出,人大常委會2007年以「決定」的形式明確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的時間表,其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毋庸置疑。「但人大常委會在明確普選時間表的同時也明確規定了在未來實行普選前的適當時候所必經的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是法定的程序性規定,也是必須遵從的。」這意味着不論特區政府以及中央政府都不可能單方面就未來的普選安排作出任何承諾,必須按部就班經過「五步曲」的處理。喬曉陽的說話已經清晰地表達本港實行雙普選是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毋庸置疑。
同時,溫和反對派還須在憲制的框架內求同存異。本港2017及2020年「可以」實行普選,是中央莊嚴的承諾,但最終的結果卻非中央所能控制。喬曉陽將普選比喻成一道大門,現在明確了時間表就像打開了普選的大門,但怎麼進入這個大門,要一步一步走。儘管人大常委會在普選上開了綠燈,本港的普選可以前行,但亦需要完成「五步曲」程序。因此,溫和反對派的建議必須符合「五步曲」的規定,在共同的平台上進行協商。而這次政改方案只獲授權處理2012的選舉辦法,任何要求特區政府越俎代庖的建議,都不可能得到接納。只有雙方能夠尊重、遵從憲制基礎,協商對話才有意義。
妥協是各地民主化的重要經驗
多次民調都顯示,八成市民不希望政制發展再一次原地踏步,六成市民支持政府方案的主要元素。民調結果一直十分穩定,顯示市民不希望政制停頓。而且,這種民意訴求並非自今次政改諮詢始,在05年政改方案推出時,同樣有6成民意支持方案,市民的訴求十分清晰,就是要讓政制能夠前進。溫和反對派既然堅決抵制「公投」,選擇以對話推動政制向前。就更應該尊重、遵從民意的要求,不放過任何可以達到共識的機會,盡最大努力通過這次方案。
亨廷頓在總結第三波民主化時,認為妥協、參選和非暴力是這時期的特點。從各地的民主進程而言,以激進手段最終不但不可能達致民主,反而會引起社會無日無之的混亂。「公投」運動受到廣大市民唾棄,其道理即在於此。相反,要推動民主穩步前行,理性討論,務實妥協是尋求共識的唯一方法。1787年美國的制憲會議,會議在國會議席的分配問題上相持不一,最終在弗蘭克林所宣導的妥協精神下終於打破了僵局,取得共識,美國憲法史家稱之為「偉大的妥協」(Great Compromise)。各國的政制改革開始時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終莫不回歸到妥協之道。無疑,溫和反對派選擇溝通之路,難免會受到激進派的猛烈批評,冷嘲熱諷,但作為負責任的從政者,這時候更需要表現出承擔及責任感,抵住各方面壓力,理解廣大民意向背,堅持溫和務實的溝通路線,求同存異,推動香港民主政制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樣才不負市民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