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香港市民不認同激進和對抗,希望政改方案在立法會得到通過,從而引領特區政制朝向普選目標前行,並且進一步推動香港特區社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民意的取向已經是十分清晰,決不含糊的。對此,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善察民意,掌握主動。溫和反對派和所有其他政黨人士也能更好找準自己的位置,為港人福祉、為推進香港政改,最終實現「普選」作出應有的貢獻。
香港特區政府二○一二年政改方案公佈近三個星期,一項調查發現,44%受訪者支持二○一二年行政長官選舉方案,反對的則佔29%;至於立法會應否通過方案,48%受訪市民認為應該,以免政制原地踏步,人數較近半個月前進行的同類調查增加2%。此外,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出席立法會會議後向傳媒表示,當局願意繼續與不同的黨派和團體繼續溝通,交流政改的意見。他並指出,理性、務實的溝通,最終有助於二○一二年政改方案達成共識。
據報道,繼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立法會補選翌日即出席電台節目呼籲各方支持政改方案後,特區政府司局長主要官員近日亦分別到各個地區和界別,深入接觸民眾,介紹方案和聽取意見。這是很進取、務實的做法。須知,特區政制發展的真正主人翁是廣大港人。《基本法》制訂的普選終極目標,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的二○一七年可以普選特首、二○二○年可以普選立法會的決定,最終都是落實到港人福祉,以及落實到建設香港特區和「一國兩制」的總目標上。
按照《基本法》的規定達成共識
打開《基本法》,「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些總原則躍然於紙上。單以政制發展而言,《基本法》特別把有關部分放在兩個附件中,附件列出的修改辦法,比修改《基本法》給予特區更大的自主空間,因為《基本法》的修訂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人大常委會也沒有這個權力,而附件一和附件二讓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有很大的主動權。二○○四年人大釋法,提出的政改「五步曲」,也是由香港起動的。港人可逐步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和「循序漸進」、「按實際情況」等條件,並按「五步曲」程式達成共識,交人大批准或備案。按照這框架和程式,只要合情合理,中央是會積極考慮接納的。因此,特區政府由現在開始把宣傳政改、推動政改的主要力量放到廣大港人身上,寄於爭取民意的認可與支持,相信是會有成效的。
「終極普選聯盟」應順應民意
毋庸諱言,在現行體制下,最終有權在表決機器上按掣投票的,始終是六十位立法會議員。政改方案需要在立法會得到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政改才能邁開腳步。因此,特區政府日前與由溫和反對派組成的「終極普選聯盟」再度商討政改方案,就是一個好的開端。畢竟存在已久的隔閡只有溝通對話,才能建立互信。行政長官懇切呼籲溫和反對派議員,即使已有初步立場,仍能多聽市民聲音才「按下投票掣」,不要讓政制向前的黃金機會如2005年般再一次擦身而過,重蹈2005年的覆轍,結果只會大家都輸。
溫和反對派願意採取較為理性務實的態度探討政改方案,尋求對話,解決分歧,比起某些政黨搞對抗憲制的「五區公投」,無疑是順從主流民意的表現,使政改討論更趨務實理性,可促進社會良性互動,有利推動政制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在各方均有所期待之下,「終極普選聯盟」一下子似乎被推到了政改方案通過與否的風口浪尖上。議會內的十多票固然不可小覷,特區政府必須全力爭取,但「聯盟」中的人其實也同樣在面對着他們的抉擇,那就是走上順應民意、推動政改的大道,還是依舊在所謂溫和與激進的民主十字路口上繼續徘徊。
香港政改「底線」不可打破
應該看到,香港特區政制發展,並不是空中樓閣、更不是「待價而沽」,《基本法》有關條文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已經為特區政改創造了條件、也定下了框架,一切修改和方案都只能在框架之內進行,而眼前以增加區議會功能議席為標誌的政改方案,已經是在此一框架內可以達到既符合《基本法》和有關《決定》、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民主訴求的方案。誠然,方案的一些具體細節如新增區議會功能議席的選舉安排不妨討論,要求日後增設溝通平台也大可提出,但要在方案中作出什麼「普選承諾」或「保證」,那就是不切實際的,香港特區政府只獲授權處理二○一二年兩個產生辦法的修改,這條「底線」不可打破。
事實上,香港市民不認同激進和對抗,希望政改方案在立法會得到通過,從而引領特區政制朝向普選目標前行,並且進一步推動香港特區社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民意的取向已經是十分清晰,決不含糊的。對此,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善察民意,掌握主動。溫和反對派和所有其他政黨人士也能更好地找準自己的位置,為港人福祉、為推進香港政改,最終實現「普選」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