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華鱘館──長江足跡」是全港最大的淡水魚類展館,模仿長江自然生態環境及急速水流。
【本報訊】(記者 郝君兒)海洋公園斥資千萬元打造的新中華鱘館昨日開幕,館中展示10尾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的中華鱘,當中3尾去年因病送返廈門,現重臨香江,健康良好。公園表示新中華鱘館將改以淡水養殖,與過往以鹹水養殖不同,以免中華鱘再因不適應病倒或死亡;公園又透露5月單月入場達43萬人次,相信本月底財政年度完結時,全年有望打破503萬總人次的歷史紀錄。
仿長江生態 免適應困難
「中華鱘館──長江足跡」是全港最大的淡水魚類展館,設置容量達42萬公升的主魚池,模仿長江自然生態環境及急速水流,可因應不同情況調校水流強弱,展示的10尾年齡介乎2至10歲的中華鱘,身長介乎0.8至2米,其中體形最大的3尾,就是曾來港居住的中華鱘,展館同時飼養了胭脂魚、圓口銅魚、中華倒刺(俗稱魚巴)及白甲魚等長江特有淡水魚種,並展示香港鬥魚及高體魚旁魚皮等本地特有淡水魚種。
前年3魚亡 鹹水館養殖
內地2008年贈送10尾中華鱘予香港,其中一尾被海狼咬死,兩尾疑因不適應海水環境死亡,其他需送回廈門飼養。現今3尾重臨,加上7尾首次來港,公園已採取多樣措施確保中華鱘健康,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稱,新中華鱘館以淡水養殖,相信可讓中華鱘較易適應,而目前與中華鱘為鄰的,均是在長江流域生活的其他淡水生物,牠們習慣與中華鱘共處,相信可減低中華鱘生病或意外死亡的機會。長江流域保育以外,盛智文指淡水資源同樣珍貴,希望入場人士投身保護行列。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博士危起偉亦指,10尾中華鱘現時健康良好,他解釋上次來港的中華鱘以鹹水養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實驗;中華鱘出現死亡或生病主因是,中華鱘在自然界會自行尋找合適鹹度的區域生活,但展館鹹度一致,故部分中華鱘在適應時出現困難,現改以淡水養殖相信較為適合。他又指,中華鱘成長至可繁殖的時間不一,介乎12至20多年,故現時難以評估中華鱘何時在港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