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美國資深參議員范因斯坦日前在美國國會聽證時指出,中國大陸方面提議,願意調整對台灣的軍力部署;由此,范因斯坦向美國國防部部長蓋茨發問,如果中國大陸願意調整對台軍事力量部署,美國是否將考慮停止對台軍售。蓋茨表示,對台軍售是美國政府的政治決定,非美國國防部能夠決定。
美台軍售:無關大陸軍事部署
范因斯坦和蓋茨之間的對話,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大陸對台軍事部署和美國對台軍售之間建構一道邏輯關係。其實,這道邏輯頗為牽強。范因斯坦的所謂「中國大陸可能調整對台軍事部署」,語焉不詳,其消息的真偽性也無可判斷。但范因斯坦在聽證會上將了蓋茨一軍,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卻不經意間正好使美國對台軍售的深層戰略背景呼之欲出。而蓋茨關於美國對台軍售非美國國防部能夠掌控,則也是不經意間透露了美國對台軍售的真實背景。
美國對台軍售的深層戰略背景,一如六十年前美國介入台海事務的背景。美國從根本上希望維持一個分裂、分治的中國;只不過隨着覆誘互携鰜Y的客觀戰略態勢的不同,美國這一戰略也有不同的調整和表現而已。
中美在就美台軍售發生爭執時,中方經常會提及美國對台關係法頒布後三年簽署的《八一七公報》,其中美國明確作出了減少直至最終停止對台軍售的承諾;而今天的美國在不否認《八一七公報》的同時,卻似乎更願意提及美國對台關係法,以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承諾。
中美需要博弈和對話
中美這一不同關注點和分歧的背後,其實是《八一七公報》的戰略框架,在二十八年後的今天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二十八年前《八一七公報》簽署時,世界還是冷戰格局,中美在這一格局中非正式的同盟關係,面臨共同的敵人—蘇聯;在當時的美國等西方世界眼中,中國是「最好的共產黨國家」。但八十年代後,隨着冷戰的結束,中美的這一格局宣告結束。與此同時,台灣內部當時連「黨禁」、「報禁」都沒有取消。但二十八年既過,不但冷戰早已結束,而且中美已從當年的非正式同盟關係,變成潛在的戰略競爭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美台軍售實際上已經成為中美實力此消彼長博弈的一個環節。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雖然誰都知道,二十一世紀一個已經崛起的大國和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若要解決彼此間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對話,但在實際中往往只有先通過鬥爭,才能清楚彼此的底線,然後才能坐下來對話。但就目前而言,顯然中美軍方對話的氛圍還不完全成熟。
未來一旦中美重新開啟對話,也須就《八一七公報》展開一個全新的戰略對話,是一個可以提出來思考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