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能夠知道漢字,懂得運用漢字的人,相當幸福的。因為漢字很含蓄,很少字包含很多意義,而且它還能不斷創造新的意思,是很有魅力的文字。——許世旭
熱愛中國文化的「高麗棒子」(聶華苓對他的暱稱)許世旭兄走了。世旭是地道韓國人,但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包括他一口漂亮的普通話,都與中國難分難解。今天韓國人對漢文漢語越來越熱愛,據統計,韓國有五十萬人學漢語。這一股漢語熱,與世旭兄早年對漢文化的推廣分不開。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世旭在漢城(現稱首爾)每二年舉辦一次有關中國文學研討會。一九八六年他在漢城首次主持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文學」研討會,反應就十分熱烈,與會的學者有來自台灣、美國、日本等地。事後他到香港,向我談起這次會議,喜形於色。他表示,以後他舉辦的文學研討會,一定要有中國大陸的作家和學者參加。後來由世旭籌劃的幾次文學研討會都有內地學者或作家參加。
上世紀八十年代,世旭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的刊物—《中國現代文學》(創刊號),內有他撰的兩篇重要學術論文:《中共的新人文學論》、《中國抗戰詩的藝術性》。這一期尚有日本名學者今富正巳的《南方華僑的抗戰文學》,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教授的《孫陵的長春通訊「邊聲」研究》等等。
這一時期,世旭還埋頭翻譯了《中共現代代表詩選》(第一輯和第二輯),中、韓文對照。第一輯封面是紅底反白的白樺頭像速寫素描和黑體書名,第二輯是舒婷的頭像素描,很是醒目。第一輯收有白樺、顧城、北島、江河、梁小斌的代表作,如白樺的《船》、《風》等,顧城的《遠和近》、《一代人》等,北島的《一切》、《回答》等,江河的《沒有寫完的詩》等,梁小斌的《雪的牆》等等。第二輯收有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也是一切》,芒克的《十月的獻詩》、《太陽落了》,嚴力的《我是雪》,駱耕舒的《不滿》,雷抒雁的《防風林的歌》等等。
從上面所收的詩人和所列的作品來看,許世旭較側重於具突破性的中青年詩人。世旭對我說,他的翻譯工作還要繼續做下去。
世旭後來還出版了《許世旭的中國文學紀行》、《許世旭的中國文學論》、《中國文化的兩副面孔》,都是韓國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他還歷任韓國中語中文學會會長。
與世旭相聚相識是始於一九八三年秋「愛荷華寫作計劃」。活動計劃一結束,我還留下來在愛荷華大學進修。世旭得到一筆研究基金,在那裡以韓文寫中國文學史。十個月相處下來,大家廝混得滾瓜爛熟。我是單人匹馬負笈阿美利堅,他則挈妻攜兒(女兒),在那邊暫時安了家。世旭見我孤家寡人遠適異國,對我格外的照應。每逢漂亮嫻雅的妻子備有佳餚好酒,必然打電話給我,並開車來接我。
有時他在家開派對,我們—包括聶華苓、保羅.安格爾夫婦,在愛大教學的呂嘉行、譚嘉夫婦都攜了各自做好的菜餚去會餐,相處無間!
他返韓國後,經常到中國遊學。他曾擔任中國復旦大學、西南師大、西北大學之客座教授。他所著《新詩論》探討台灣與大陸的新詩發展,受到海峽兩岸學術界的重視。
此後我每次到韓國,他非要我到他在首爾的家度宿一夜不可。世旭去了,他這位比許多中國人更熱愛中國文化的播種者,將永遠活在中國朋友的心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