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林夕早前寫下《我的正義朋友》一章,內容是朋友和自己的意見分歧,最終絕交收場。但其實所謂的分歧,不是經過一場理性辯論,或多角度的分析,而是純粹對民主黨的政改取向有不同看法。林夕笑眼前的朋友像個紅衛兵,他想多一點時間去消化整件事也不可以。這樣的「思考」要求,被朋友說成是扮反思的遮羞布,最後朋友宣告他不再跟林夕做朋友。
林夕自然值得同情。但現在於facebook上看到的,舉目皆是被攻打的「林夕」。每當有社會或政治事件,全民皆像不用消化不用探究,大家已有固有的立場。每當有人提反對意見,有理無理一定被人圍剿。那已變成不是本質上認同或不認同的問題,而是朋友圈的取態。在任何事件中,像已經沒有大小之分,全部議題只容許有一面倒的傾向,一有丁點的反對意見,大家便喪失理智地狂插或狂笑,連原本的理性態度也因為一些反面意見而煙消雲散。
憶起我還年輕的時代,大家有意見,可能會投稿到報刊。但現在可以在facebook裡發表,不需要等待報紙給予機會。而且facebook的反應更明顯,一經發表,四方八面的支持及反對意見在九秒九迅即湧現。但亦由於facebook上早已存有大量文章,大家都不用左看右看,只需在朋友圈中轉來轉去,無論是作者或讀者,都聽少了相反意見。反正一有相反意見,作者還未細嚼,對立者已被其他意見淹沒,正義朋友會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大家當然可以因為facebook而更了解民生政治,但也很容易因為facebook而變得兩極分化—正義朋友自然屬其中活躍分子的一類;另一類就是即使有意見也變得不敢發表,怕被人圍攻圍剿。在工作以外,也不想再花精力說服別人,寧願自己窩在一角看事情變化,從不會加入討論。這樣發展下去,其實也不算太健康。
|